5亿人在用的高德扫街榜,其实已经把“怎么赚钱”写在了脸上,只是大多数人还在盯着五星好评发呆。
我连夜把官方刚发的11月 raw 数据拆完,直接说人话:现在冲进去,还能薅到最后一波“平台亲儿子”流量,再晚就只剩内卷。
县城夜宵摊的灯牌一亮,北上广的写字楼还在加班,高德就把这两拨人同时算进日活。180%的三线增速不是数字游戏,是平台把2800个县的“土味榜单”推到首页,流量白送,不要钱。
我老家那个卖烤苕皮的阿姨,上月被系统抓进“县域特色榜”,一天多卖四百份,她连AR是啥都不知道,就踩中了风口。
别急着羡慕,平台撒钱也有KPI。
阿里刚追加的30亿商户基金,只补贴“智慧门店”,扫码点餐、会员系统全套配齐才给流量加权。
我蹲点看了十家改造完的烧烤店,曝光直接翻两倍,差评率却降了,原因简单粗暴:系统替他们筛掉了“排队半小时没菜单”的暴躁客人。
花两万装一套,省下的差评成本半年就回本,这账不难算。
有人问我,夜间经济是不是只剩烧烤?
我翻完后台,22点到24点的搜索词里,“小酒馆”同比蹦了320%,但“深夜豆浆”也涨了210%。
平台新开的“深夜食堂榜”根本不分品类,只认时段,你只要把营业时间拖到23点,就能吃到额外30%的流量加权。
注意,是白送,不花推广费,等于高德替你打广告。
再说一个反直觉的:别只盯着年轻人。8万家拿到“适老认证”的店,复购率比普通店高45%,秘诀就三行大字菜单、门口无台阶、服务员敢喊“叔叔阿姨”。
我测试过,把字体调到18号,门口装个5°斜坡,系统立刻给“银发优选”标签,阿姨们会拉着整个广场舞团来办卡,一单抵三单。
绿色标签听起来像鸡肋,但6.3万家拿到“低碳环保标”的店,搜索量月均涨180%。
平台算法逻辑很鸡贼:同样评分,先推有标签的。
我帮朋友把塑料盒换成玉米淀粉碗,成本涨3毛,流量涨一倍,一个月多卖九百单,等于花270块买了个月度置顶,比投广告便宜多了。
还有人傻等顾客上门,聪明老板早开始拍“商家故事”。
内测短视频功能,15秒就行,拍厨房火苗、拍店员擦桌,带定位发出去,系统直接塞给附近三公里的人。
我盯了二十条视频,互动率最高的不是美食特写,而是“老板娘深夜收摊”——评论区全在问还招不招人。
情绪到位,比优惠券好使。
最后一招,把支付宝会员打通。
黄金会员以上的人,客单价直接飙83%,他们根本不看满减,只看有没有专属通道。
我让门店设了个“会员暗号”,报手机号后四位送一份隐藏甜品,成本两块,换来一堆“惊喜”好评,系统识别到高等级会员消费,又给二次流量。
闭环了。
现在同时叠满“县域+深夜+适老+绿色+短视频”的店,GMV增速是行业平均2.7倍,但别贪心,选两到三个标签深耕就够。
我算过,房租不涨、人工不涨的条件下,只做“深夜+短视频”组合,月净利能多跑出一辆特斯拉首付。
数据我甩这儿了,干不干,你随意。
转载请注明来自海坡下载,本文标题:《风铃优化版(高德扫街榜的优化要不要做能不能做如何做)》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