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肥胖……这些慢性病已成为威胁现代人健康的主要“杀手”。除了遵医嘱服药,我们能做的还有什么?答案是:科学运动。2025年的《临床运动处方实践专家共识》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科学依据和实用指南。本文将聚焦几种常见慢性病,看看“运动”这味良药是如何发挥神奇作用的。
一、 心血管疾病:给心脏做“康复操”
对于心脏病患者,过去常被要求“静养”。但现在医学界共识是:在病情稳定后,科学运动是心脏康复的核心。
运动如何受益? 运动能改善心脏功能,促进血管舒张,帮助稳定血压、血脂,甚至能促进心脏血管长出新的“侧支循环”,像开辟了辅助通路,改善心肌供血。运动处方要点: 通常以有氧运动为主,如步行、踏车。初始强度要低,尤其在住院期间,需要在心电监护下进行。出院后,逐渐过渡到中等强度(感觉心跳加快、微微出汗,但还能交谈的程度)。频率可以较高,每周5-7天,每天30分钟。力量训练和平衡练习也必不可少。关键: 必须在心脏康复医生评估后制定处方,运动中密切监测,并备有急救预案。二、 糖尿病:运动是“天然的胰岛素”
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好比一味不花钱的“降糖药”。
运动如何受益? 有氧运动能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让细胞更愿意利用血糖;力量训练则能增加肌肉量,肌肉就像“储存糖的仓库”,仓库变大了,血糖自然更稳定。两者结合,效果最佳。运动处方要点: 推荐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和抗阻运动(如弹力带、小哑铃)相结合。有氧运动每周3-7次,力量训练每周2-3次。特别注意事项: 运动前后要监测血糖,防止出现低血糖(尤其在使用胰岛素或某些降糖药的患者中)。血糖过高(如空腹血糖>13.9 mmol/L)或过低(<3.9 mmol/L)时不宜运动。伴有严重并发症(如眼病、肾病、足部神经病变)时,需调整运动方式。三、 肥胖症:运动是健康减重的“助推器”
单纯节食减重容易反弹,且可能减掉肌肉。结合运动才能实现健康、持久的体重管理。
运动如何受益? 运动直接消耗能量,更能提高基础代谢率,让你即使在休息时也能消耗更多热量。运动还能优化体内脂肪的分布,减少危害更大的内脏脂肪。运动处方要点: 目标是创造更大的能量消耗,因此推荐较长时间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每天30-60分钟,每周5-7天),逐步增加到每周250-300分钟。同时结合力量训练以保持肌肉量。对于重度肥胖者,起始阶段应选择对关节压力小的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重要提示: 运动必须与科学饮食相结合,且减肥前最好进行体成分分析,由专业人士制定综合方案。四、 焦虑和抑郁症:运动让心情“跑”起来
情绪问题同样可以通过运动来改善。
运动如何受益? 运动能促进大脑释放“快乐物质”(如内啡肽、多巴胺),缓解压力,改善睡眠,并促进与情绪调节相关的脑区神经生长,从根本上改善情绪状态。运动处方要点: 有氧运动(如跑步、跳舞)对改善情绪效果显著,团体运动或户外运动还能增加社交互动,获得双重益处。从中等强度开始,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小贴士: 选择自己感兴趣、容易坚持的运动项目至关重要。家人的鼓励和陪伴也能大大提高运动干预的效果。面对慢性病,我们并非无能为力。科学运动是一股强大的、积极的健康力量。它不能完全取代药物治疗,但却是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了解运动对不同疾病的好处,并在专业指导下安全地进行,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主动出击,赢得这场健康保卫战。
转载请注明来自海坡下载,本文标题:《体内优化(慢性病的运动良药如何用科学运动对抗健康危机)》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