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遗产管理的实践困境与治理路径,成为司法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11月25日,在第四届遗产管理人高质量创新发展交流会上,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李宝霞法官分享“数字遗产管理的实践困境与出路”时指出,网络账号、游戏装备、淘宝店铺等数字遗产引发的纠纷持续增多,但相关法律适用与管理规范仍存在诸多空白,亟待完善。
当社交账号的聊天记录成为情感寄托,当直播账号的商业价值突破百万,当游戏装备的交易流水持续增长,数字遗产已从虚拟概念走进现实生活。“纠纷比制度跑得更快”,这是李宝霞法官在司法实践中的深刻感受。她指出,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显示,涉及数字遗产的遗嘱订立量正不断攀升,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网络账号、游戏装备、淘宝店铺等数字遗产引发的纠纷持续增多,法律适用与管理规范却存在诸多空白。
具体而言,实践中的困境集中呈现为两大矛盾:一方面,数字遗产管理高度依赖个人意识与技能,缺乏统一程序规范,部分资产因权利人未提前规划沦为“数字死亡”,陷入无人继承的尴尬;另一方面,数字遗产承载的个人隐私与继承人的继承权频繁冲突,如何在保护逝者隐私与实现遗产传承间找到平衡点,成为司法裁判的难题。
纠纷根源在于数字遗产法律属性的界定争议。李宝霞表示,民法典第127条虽对数据和网络虚拟财产作出规定,但仅为宣示性保护,缺乏具体操作规范,且与网络服务协议存在冲突。核心争议集中在三方面:一是权利属性之争,网络运营商通过服务协议限制用户处分账号,导致社交账号等资产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界定模糊;二是价值属性之争,部分直播账号在人格属性基础上形成高额财产价值,其继承与交易合法性存疑;三是权利平衡之争,单纯以隐私权为由拒绝数字遗产继承并非有效解决方案。
这些争议,让每一起数字遗产纠纷的裁判都成为“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面对这些现实难题,司法实践层面已开始探索破局路径。李宝霞法官结合办案经验,提出三条具体出路:在程序层面,需明确继承主体身份认定、举证标准及隐私保护范围,为实务操作提供清晰指引;在裁判层面,应通过定期发布典型案例的方式统一规则,让公众清晰知晓数字遗产的管理边界;在个人规划层面,要充分发挥遗嘱制度的作用,引导人们生前对数字遗产作出明确安排。“提前规划是避免纠纷的最佳方案”,这是她从众多案例中提炼出的核心结论。
北京多元调解发展促进会会长、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原副院长翟晶敏对前述实践研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紧扣“数字中国”战略,展现了司法前瞻视野,与“多元共治、源头化解”的社会治理理念高度契合。同时,他从学术研究与实践推进角度提出补充建议:一是加强各网络平台用户协议的比较研究,梳理格式条款中的不合理限制,为统一继承标准提供实证基础;二是深入探索数字遗产价值评估机制,建立分类分级评估体系,解决司法裁判中的价值认定难题。
从司法裁判的个案探索到多元调解的机制构建,从个人规划的意识普及到行业规范的逐步完善,数字遗产治理正走在一条“实践先行、规范跟进”的道路上。翟晶敏期待相关单位加强合作,推动建立数字遗产专项调解与管理机制,构建中国特色数字遗产治理体系。
澎湃新闻记者 林平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转载请注明来自海坡下载,本文标题:《游戏交易网站建设管理(数字遗产继承难题待破解)》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