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创新优化学案(创智课堂培育学生创新素养)

物理创新优化学案(创智课堂培育学生创新素养)

adminqwq 2025-11-26 社会资讯 2 次浏览 0个评论

晨报记者 杨 虹□吴婉莹

物理创新优化学案(创智课堂培育学生创新素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近日,许多上海市民将热情奉献给了“上海国际科普产品博览会”。创新与智慧再度成为人们口中的热词。同时,随着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的持续推进,自主投身研究性学习已成为上海高中生的学习新风尚。在上海教育者看来,创造不仅仅是发明,更是一种体验,是一种自我的超越。为了深化市教育综合改革,杨浦区早在2013年启动第二轮创新试验新区项目时,就开始从区域层面推进“创智课堂”建设的实践研究,如今“创智”已成为了杨浦教育人的共识。

新生态·设计篇

且行且智,创新没有标准答案

课堂怎样才能激发智慧?如何充分启动学生的思维?基础教育课堂还有没有改进的空间?经过第二轮上海市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建设,杨浦教育对这些问题已经有了答案。

经过三年的实践研究,杨浦区初步建构出以“教学即研究、学习即创造”为基本理念的创智课堂理论框架,提炼出课程变革与教学转型的的推进思路,形塑了区域推进课堂变革与教学转型的运作机制,生成了包括教研联合体、学科高地、创新实验室、网络研训平台等在内的一系列具有引领课堂变革功能的载体,搭建了包括创智季、“创智云平台”、网上公益学堂等在内的众多创智课堂研究成果的区域推广平台,同时还形成了包括研究报告、表现样例集、学校案例汇编、资源包、学科教学资源开发等多种形式的物化成果,走出了一条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的路线。这些研究成效在各校的课堂转型与教学变革中均得到了体现,同时这些变革的经验又为理论起到了指导作用。

上海市东中学校长陈爱平认为:“创智”实为创生智慧。需要教育者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关注含金量和高阶思维的呈现,而创智课堂便是最好的模式。但创智课堂并非凭空出现的,它其实代表了一批具有思维含量的、注重学生思维培养的课,这些精华在学校课堂中本就存在,只是需要提炼成可视性、辐射性的一种教学范式。在她看来,每个学校都结合了自己的实际,在自己原有的课程改革基础上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以百年名校市东中学为例,学校的历任校长都提出了很多前瞻性的课程改革思路,如:密集提问法、在所有课型中采用“小组围坐”式,注重学案的导学功能,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等。但随着改革的持续推进,课堂转型遇到了瓶颈。

找准抓手 集聚智“汇”资源

陈校长坦言:“开展合作是学习需要更好的教研支撑、更合适的教学策略以及工具支撑。老师们也很希望课堂‘活’起来,但既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又要考虑如何用更好地策略来推进教学,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要求具有很大挑战性。”幸运的是,杨浦教育开始以“创智课堂”为抓手,采取了改革四步走:首先通过实证调研积累数据,理清教学现状,引发教师危机意识;其次,将概括优秀经验,明确提出“学习即创造”、“教学即研究”两大基本理念,围绕“学习环境创新”、“学习创新”、“教学创新”三大核心要素,编制出十大指标维度和35个描述性指标; 再次,部分学校和老师先试先行,增强其对变革的信心。最后再将研究成果以专题展示、成果汇编等形式在区域平台内推广。市东中学也是沿着这个路子走:梳理了学校的办学历史和教学现状,找准定位; 在基础性课程上做好效果化整合; 在备课中注重培养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课堂教学将将五环节(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统一起来。

9月1日,市东中学新增校名“上海市市东实验学校”揭牌,市东中学校名依然保留,可以说是上海市唯一一所以百年老校为基础的十二年一贯的公办学校。陈校长说:“我们学校要走的路还很长,但是只要看好眼前,找足动力,定能为学生创生出一片智慧的天空。”

新生态·学生篇

创智课堂让我学会思考和交流

“创智课堂让我学会了如何思考。”市东中学的物理“学霸”小贺说出来的话令人费解。一位名校的“学霸”怎么会不知道如何思考呢?一问才知道,过去的小贺,比起询问老师,更倾向于自己解答问题,花费的时间也相对较长。这时候,钱老师课上使用的“小组加分制”给她带来契机。一开始是硬着头皮与小组成员交流、讨论,慢慢地发觉小组讨论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又能在讨论中获得新的灵感。不只是小贺,班里的每一位同学都会为了得到最后的“奖品”,用心听课,生怕错过“加分机会”。有一次,她代表小组写板书,却因为粗心少写了一些内容,小组成员只能在下面干着急。而其他组在“抢着”纠错或是老师现场的批改中也对题目印象深刻。不只是课堂气氛变好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也延续到课下,“我们现在不仅学会了讨论,师生关系也变得更好了,我们现在都不怕钱老师了!”这也体现出创智课堂对学生的影响,不但能从学科知识上有所收获,在团队合作、语言交流、逻辑等方面都能得到提高。

而在汪同学看来,创智课堂不只限于基础性教育的课堂中,还包括在学习环境的创新上——学校的创新实验室与基础课程的设计同步进行。不只是普通的试验,这里的实验带有浓浓的“混搭风”:一根木棍和几个砝码如何制成一根秤?一个咖啡杯如何变成一艘气垫船?如何利用物理和数学的手段来搭建机器人?……只靠单一的知识学习或者老师配发的资料很难将这些“奇思妙想”变为现实。学生只能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多方面、多学科的知识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谈起去年的一次物理创新实验课题,他仍记忆犹新:以小组形式制作一个滑翔机,制作的材料只能是日常生活的用具。“虽然学校邀请了老师来指导我们,但是我们学生还是实验的主体,不仅要研究实验原理,分析数据,还要找出滑翔机是如何运作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们终于完成了这个‘不可能’的任务”。爆棚的成就感也让我们感受到思考的力量。教师在实验中抛砖引玉,学生利用自己的智慧获得老师认可,课堂就成为了自我挑战、自我完善的场所。

新生态·教师篇

老师得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

“波”是高中物理学中一个基本知识点。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来教,老师讲解起来比较方便,但学生总似懂非懂。这天,钱老师像往常一样,以传统的数学方法来讲解“波”的高考题,由于题目较难,不仅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同学们听得也昏昏欲睡。突然,刘一敏(化名)举手:“老师,我觉得这道题可以用别的方式解答。”说着,便走上讲台,讲解起来:把波形上翻,再把4、5个焦点找出来,一算就知道答案……小组讨论随即展开,经过对比高老师与刘同学的方法,小组成员一致认为,刘同学的方法更具有操作性。在践行了2年“小组合作式学习”后,市东中学常会有学生组团“挑战”老师的权威。

钱老师坦言,对于教师来说,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既有帮助,又充满了挑战。学生分组怎么搭配,设计的问题难易是否合理、答案如何赋分,提问哪些同学,如何评价学生的回答等都需要考虑。为了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她还设置了一个奖惩机制:学生抢答,“回答正确”和“一体多解”都得分,“纠错”更是翻倍得分;当无人举手应答时,教师指定代表学生回答,“正确”得分,但“不正确”要扣分。分数属于各自的小组,各个月得分前三的小组有“奖品”,每个学期小组总得分的70%计入平时成绩。在与同伴一起经历问题发现与探究的过程,形成富有创造性的思考,既锻炼了学生思辨能力,又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随时判断、决策,随时注意动态改进。此外,还要有很多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引导或者评价学生,适时地给学生反馈和鼓励,一节课下来真的很不容易!”

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老师也要创造性地“教”。在高中语文老师高老师看来,创智课堂还令教师的教学观念及教研方式发生了积极变化。与上海市教材按照主题建构的习惯不同,市东中学的语文老师“另辟蹊径”,尝试把教材里相同文体的文章重组为一个单元,再通过导学案的设计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拓展环节还有相同文体的文章供学生实践阅读方法。“这种学习方式能让学生的脑筋动起来,而非教师强加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让学生主动在脑海中构建知识体系。”这对教师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都开玩笑说,假期里不是在备教材,就是在备教材的路上。”高老师笑着说。

“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得有一桶水。”浅显的话语道出了为人师表的准则。面对着创智课堂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老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课程改进中与学生一同成长、共同收益。

转载请注明来自海坡下载,本文标题:《物理创新优化学案(创智课堂培育学生创新素养)》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