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三年的环境整治,宁波112个小城镇迎来了蝶变新生,今年9月,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启动。美丽城镇建设的战略定位是什么?和之前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区别在哪里?具体该怎么建设?......12月17日下午,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两位专家受邀来到宁波,参加由宁波市美丽城镇建设办公室组织的培训会,作为讲师分别对美丽城镇建设指南和评价办法进行了解读。
参加培训会的有120多人,他们分别来自宁波市和各区县(市)、开发园区美丽城镇建设办公室、列入美丽城镇建设省级样板培育的乡镇(街道)和各区县(市)美丽城镇建设行动方案编制单位。
“如果说,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是1.0,‘美丽城镇’建设就是2.0,但美丽城镇建设并非简单的升级,而是一次质的飞跃,核心应该是生活品质的提升,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余建忠认为用这句话开始了自己的解读。
余建忠说,美丽城镇建设,它的着眼点,已经从消除“脏乱差”,变成了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建设;它的内容,已经从“形”上的改造,上升到对城镇的设施、服务、产业、品质、治理五大方面“魂”的升华,要让浙江的小城镇有内动力、凝聚力、发展力,内外兼修、内外皆美。
在《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指南》(下称《指南》)中,规定“美丽城镇”需要具备“五美”:环境美、生活美、人文美、治理美、产业美,涉及面非常广。从《指南》条目来看,有8章142条,这么多的内容到底应该怎么去推进把握呢?
余建忠认为,美丽城镇建设要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城乡融合发展理念,做到“一县一计划”“一镇一方案”,确保具体实施路径清晰。
关于“美丽城镇”建设,《指南》提到了“十个一”标志性基本要求:一条快速便捷的对外交通通道、一条串珠成链的美丽生态绿道、一张健全的雨污分流收集处理网、一张完善的垃圾分类收集处置网、一个功能复合的商贸场所、一个开放共享的文体场所、一个优质均衡的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体系、一个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体系、一个现代化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一个高品质的镇村生活圈体系。
在现场,余建忠特意提醒,不要简单的看到建绿道、建交通通道等,而是要看这“十个一”中的定语,比如一个开放共享的文体场所,“开放共享”就是说,居住在城镇中的居民能够快速就近找到球场做运动,目前在很多地方这点还没实现,有待实现。
“现在按照省里的要求,需要先梳理清楚每个城镇的定位,上报‘一县一计划’,这样对于全县城镇的创建工作就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路径,然后再转化成可实施、可操作的‘一镇一方案’,这就是出台‘一县一计划’‘一镇一方案’技术要点的本意。”余建忠解释道。
如何判断美丽城镇建设情况呢?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江勇用通俗的语言解读了《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评价办法》(以下简称《评价办法》),未来评价的重点就是看美丽城镇创建指标,具体包括共性指标、个性指标以及满意度评价指标。
共性指标含环境美、生活美、人文美、治理美、产业美五方面共57个指标,个性指标则为各地根据美丽城镇创建特色可自主申报的指标,如研发中心建设、文创产业培育、社会治理创新、4A以上景区创建等内容;满意度评价指标包括20项满意度评价指标。对于每项指标具体包括的内容,江勇都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转载请注明来自海坡下载,本文标题:《宁波网站建设美丽(美丽城镇怎么建设宁波请来专家划重点)》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