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中,我们常听到这样的声音:“我就是个打工的,做好本职工作就行,公司赚不赚钱跟我没关系”“经营是老板和管理层的事,轮不到我们操心”。恰恰是这种“事不关己”的心态,让很多企业陷入效率低下、创新不足、抗风险能力弱的困境。事实上,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全员具备经营意识,早已不是“加分项”,而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选项” ——它能让每个岗位都产生价值增量,让团队拧成一股绳,最终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所谓“经营意识”,不是让每个员工都去做战略规划、谈客户签单,而是让大家跳出“只对本职工作负责”的思维定式,树立“对结果和价值负责”的理念:做任何工作前,先想“这件事能为公司创造什么价值?”“有没有更省钱、更高效的方式?”“我的工作和公司的利润、客户的需求有什么关联?”。比如,行政岗采购办公用品时,不是只看价格低,而是会算“性价比+使用频率+库存周转”,避免浪费;技术岗开发功能时,不只是追求技术先进,而是会想“这个功能能解决客户什么痛点?能不能提升用户留存率?”;客服岗接电话时,不只是应付问题,而是会主动记录客户反馈,为产品优化、市场决策提供参考——这就是最朴素的经营意识。
全员具备经营意识,能大幅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很多企业的浪费,不是出在“大项目”上,而是藏在每个岗位的“小细节”里:打印纸单面用、办公用电人走灯不灭、物料采购过多造成库存积压、工作流程繁琐导致重复劳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日积月累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当员工有了经营意识,就会自发地成为“成本管控者”:研发岗会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选择更经济的技术方案;销售岗会在拓展客户时,合理控制差旅成本;财务岗会精准核算每一笔开支,杜绝不必要的花费。就像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提出的“阿米巴经营”,核心就是让每个部门都成为“独立核算的小公司”,让每个员工都知道“自己所在的阿米巴赚了多少、花了多少”,从而主动降本增效,最终实现企业整体利润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全员经营意识能激活团队的创新活力,让企业更懂客户、更具竞争力。客户的需求是多样且不断变化的,仅靠管理层的“拍脑袋”,很难精准捕捉市场机会。而一线员工是与客户接触最紧密、最了解工作痛点的人:销售知道客户最抱怨什么,售后知道客户最需要什么,生产知道哪个环节可以优化。当员工有了经营意识,就会从“被动执行”转变为“主动思考”——他们会把客户的抱怨当成改进的机会,把工作中的痛点当成创新的方向,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比如,某餐饮企业的服务员发现顾客经常点“半份菜”,就主动建议推出“半份菜、半价”活动,既满足了顾客需求,又提升了门店营业额;某制造企业的工人发现生产线上的某个工序可以简化,提出改进方案后,生产效率提升了30%,生产成本降低了15%——这些来自一线的创新,往往比管理层的战略规划更接地气、更有效果。
同时,全员经营意识能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市场环境瞬息万变,无论是疫情冲击、行业竞争加剧,还是政策调整,都可能让企业面临危机。如果只有老板和管理层在“扛事”,员工们置身事外,企业很容易在危机中垮掉;而当每个员工都有经营意识,大家就会像“船友”一样,共同守护企业这艘“大船”:经济下行时,员工会主动想“怎么能帮公司多赚一点、少花一点”;市场遇冷时,员工会主动拓展资源、挖掘机会;遇到困难时,员工会愿意和企业共渡难关,而不是一有风吹草动就选择“跑路”。
当然,培养全员经营意识,不是靠喊口号就能实现的,需要企业搭建完善的机制:一是做好“信息公开”,让员工知道公司的经营状况、战略目标,明白“自己的工作和公司发展息息相关”;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对那些有经营意识、能为公司创造价值的员工给予奖励,让“多创造价值多受益”成为共识;三是加强“培训引导”,通过案例分享、技能培训等方式,让员工学会用经营的眼光看问题、做工作。
未来的企业竞争,不再是单个人才的竞争,而是整个团队经营意识的竞争。当每个员工都从“打工人”转变为“经营者”,当每个岗位都能创造出超额价值,企业就会拥有源源不断的活力和竞争力,既能在顺境中实现高速增长,也能在逆境中稳稳扛住风险——这,就是全员经营意识带来的最大力量。
转载请注明来自海坡下载,本文标题:《疫情公司人员优化(激活全员经营意识)》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