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优化了(时习之·学有道丨增强制度创新 优化科创生态)

创新优化了(时习之·学有道丨增强制度创新 优化科创生态)

admin 2025-11-24 信息披露 5 次浏览 0个评论
时习之·学有道丨增强制度创新 优化科创生态时习之·学有道丨增强制度创新 优化科创生态

增强制度创新 优化科创生态

□ 栾云波 田珍都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优化创新生态是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增强科技创新成效的必然要求,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前提基础,是良好产业政策、金融政策、人才政策、财政政策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实际上,创新链、产业链、金融链、人才链等融合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要牢牢把握优良科创生态特征,以制度创新为牵引,健全完善财政、金融、人才、科技等政策,形成制度、科技、产业协调联动机制,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增强创新实效。

亟须破解制度创新不足难题

科技实力竞争是国际竞争的核心和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讲,科技创新生态是科技实力的折射和反映。有什么样的科创生态,就有什么样的科技实力。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而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是否深度融合,关键在于科创生态是否优良。优化科创生态,就是要通过制度创新,统筹谋划优化营商环境、产业环境、科研环境等,深化双方协作,既以产业需求为牵引推动科学创新,也坚持科技创新面向经济主战场,协同推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产品推广,实现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对接,加速更多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推广应用,不断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生态还存在一些问题,亟须通过制度创新突破短板。

科创要素配置利用市场化机制不健全,影响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作用发挥。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平台、设施、资金等要素配置应遵循市场需求,重点流向面向市场的企业,但目前各类创新要素主要流向体制内高校、科研机构,远不适应产业创新需求。一方面,国家科技战略力量主要分布高校院所,但其科研平台共享度低。另一方面,科创资金投入机制不适应前瞻性探索创新。我国科技创新部分领域已进入并跑、领跑阶段,而对其金融支持仍停留在跟跑阶段。科创金融发展不足,社会融资的产业基金注重短期效益,倾向投资成熟期产品,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意愿较低,极大影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转化。

协同创新机制不健全,影响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创新是一个完整链条,亟须整合高校院所、企业等方方面面力量,形成协同攻关机制。但目前利用市场机制进行联合科技创新的成效还不明显。一是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机制不完善。一般而言,龙头企业科研实力较强,建有科研中心,而中小企业则缺乏必要的科研实力。目前,龙头企业缺乏联合中小企业协同开展行业共性技术攻关的必要激励机制,中小企业则在科技创新上有心无力,更多采取转让方式获取发明专利。二是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创新机制不完善,合作主要基于短期项目,缺乏长期合作机制,而且双方目标也不完全一致。三是创新链条不完整,中后端的概念验证、中试、技术推广还存在短板。

产业政策和科创政策衔接不足,影响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效果。一是面向产业需求的科技创新供应不足。不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都存在关键核心技术短板,产业科技创新需求还不能及时转化为重大科创项目,产业创新需求与科技创新供给不能有效对接。二是科技创新成果不能及时转化。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比例较低,创新技术不能及时转化为先进生产力。三是部分研发平台缺乏动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当前仍有部分研发平台依靠政府投资维持运营,没有面向市场开展业务,无法有效对接产业创新需求。而且,一些研发机构创新能力、自我造血能力不足,不能依靠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维持运行,须依靠政府补贴维持运营。

宽容失败政策保障薄弱,影响创新动力意愿。科技创新需要浓厚的创新氛围,但目前不愿创新、不敢创新仍有生存空间。一是鼓励企业靠创新谋发展的机制不健全。目前,一些企业仍然依赖低价竞争,没有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企业研发投入更多投向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转换,基础研究投入比重占比较低。二是科研项目考核机制与宽容失败不适配。科创项目考核评价与创新的不确定性还不匹配,财政资金对科研项目扶持,缺乏必要的容错率。三是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健全。知识产权侵权事件时常发生,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时间长,打击企业开展创新积极性。

健全四大机制加大制度创新力度

优化科创生态必须加强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科技、人才、金融、产业等有序流动、无缝对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健全完善产业创新牵引科技创新机制。科技创新必须坚持产业导向,强化产业创新需求的牵引作用。一方面,建立健全紧扣产业创新遴选研发重点课题的机制,加快补齐核心技术短板,持续夯实量子产业、人工智能等产业领域研发基础。另一方面,健全巩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机制。企业主导科技创新是良好科创生态的基本特征。建立健全科创资源向企业聚集机制,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重大科创平台,支持企业主导产学研合作,引导更多科创资源聚焦产业发展。健全支持企业强化基础研究机制,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将更多资金投入基础研究。建立健全企业专利保护机制,引导企业构建专利池、建设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处罚力度,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生态。健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机制,推广云端研发模式,支持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研发平台,实现研发资源共享,支持供应链链主企业开展协同创新,着力解决供应链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健全完善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机制。建立健全全过程创新链,打通基础研究、概念验证、中试、孵化等环节。一是健全完善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机制。建立健全适应基础研究特点的中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不频繁考核、不追求短期效果,让科研人员能够安心研究。二是健全完善概念验证和中试熟化服务体系。围绕前沿领域和优势产业,依托高校院所、企业、科创平台等建立概念验证中心,强化对科研成果的初步评估。支持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试车间,推动研究成果走向大规模生产。三是健全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要围绕科研机构构建产业园区,推动科技成果及时转化。建立健全适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专利申请、保护和评价机制,鼓励支持面向实际生产的专利申请。

健全完善科研平台资源高效利用机制。良好的科创生态,离不开科创硬件设施的高效利用。一是健全重大科技平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政策制度。针对重点产业发展,布局建设关键技术实验室,支持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建立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二是健全新型研发机构运营机制。新型研发机构承担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发展共性技术攻关任务。对于具有市场属性的,要支持搭建集科研、教育、产业、资本等为一体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面向市场开展科创活动,增强其造血能力。三是建立健全鼓励高校院所开展科技创新的制度体系。改进职称评价制度,建立健全面向应用型人才的评价机制,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并重的人才评价体系。深化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制度、薪酬制度改革,支持科研人员从科技成果转化中获得必要收益。发挥大学科技园高校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优势,搭建企业和高校协同创新机制,提高大学科技园创新质效。

健全完善科创资金及人才保障机制。科技创新离不开资金和人才支持。一是健全科技财政保障机制。严格落实企业研发投入支持政策,建立财政科技创新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科创企业及其项目的支持。二是完善科创金融制度设计,支持地方政府设立科技企业贷款补偿资金池,鼓励金融机构向科创初期企业贷款,为科技企业贷款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支持科创企业对接资本市场,满足对长期资本需求。三是完善人才培养招引使用机制,建立健全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求牵引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研发能力、实践能力;推动科研人才向企业集聚,探索校院企人才共享机制;满足人才职业发展、发挥个人才能的需求;加大对科技人才创业的扶持,在投融资、场地等方面给予支持。

【作者单位: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转载请注明来自海坡下载,本文标题:《创新优化了(时习之·学有道丨增强制度创新 优化科创生态)》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