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₃-N)、总氮(TN)和总磷(TP)的处理效果不佳是常见问题。以下是对影响这些指标处理效果的关键因素及优化措施的总结与分析。
一、 COD处理效果差
主要影响因素及优化措施:
营养物比例:需保持碳、氮、磷的比例在100:5:1左右。工业废水占比高时易失衡,缺氮可投加铵盐,缺磷可投加磷酸盐。pH值:污水pH应维持在中性范围(6.5~7.5)。大幅波动通常由工业废水排放引起,可投加氢氧化钠或硫酸调节,但会增加成本。油脂含量:高油脂会降低曝气效率及污泥沉降性,增加除油预处理装置是有效措施。温度:低温会降低微生物活性及沉降性能,高温会降低溶解氧饱和度。需季节性调整曝气量与污泥龄(SRT)。二、 氨氮处理效果差
主要影响因素及优化措施:
污泥负荷(F/M)与污泥龄(SRT):采用低负荷(0.05~0.15kgBOD₅/kgMLVSS·d)和长SRT(11~23天),以利于硝化菌生长。回流比:维持较高回流比(50~100%),防止二沉池反硝化导致污泥上浮。水力停留时间(HRT):硝化需要更长HRT,至少8小时以上。BOD₅/TKN:比值控制在2~3,过高则硝化菌比例偏低。溶解氧(DO):好氧区DO需保持在2mg/L以上,满足硝化菌需氧。温度与pH:硝化菌适宜温度为>15℃,pH为8~9。冬季需保温或增SRT,pH过低时需调整。三、 总氮处理效果差
主要影响因素及优化措施:
污泥负荷与污泥龄:需兼顾硝化与反硝化,采用低负荷、高污泥龄。回流比:外回流比通常<50%,内回流比控制在300~500%。缺氧区DO:DO尽量低于0.5mg/L,避免影响反硝化。BOD₅/TKN与碳源:保证井水中有机物充足,BOD₅/TKN不足时需补充碳源。温度与pH:反硝化适宜温度为>15℃,pH为6.5~8.0。低温需增加污泥浓度或池数。四、 总磷处理效果差
主要影响因素及优化措施:
溶解氧控制:厌氧区DO<0.3mg/L,好氧区DO>2mg/L,以利释磷与吸磷。厌氧区硝态氮:厌氧区硝态氮应<1.5mg/L,否则消耗有机基质抑制释磷。泥龄:以除磷为主时,泥龄宜短(3.5~7天),但脱氮除磷工艺中需权衡。COD/TP与RBCOD:进水COD/TP应>15,并提供充足易降解COD(如VFA)以诱导释磷。pH与温度:pH维持在6.5~8.0,温度宜>10℃。回流比与HRT:回流比控制在50~70%,厌氧HRT约1.5~2.5h,好氧HRT约2~3h。通用优化建议:
加强进水监测,及时发现水质波动。根据水质特性调整运行参数,如季节变化时调整SRT、DO及回流比。确保预处理(如除油)效果,减轻后续负荷。碳源不足时考虑外部补充,成本较高但必要。定期维护设备,保证曝气、搅拌及回流系统正常运行。通过系统分析各因素并针对性调控,可有效提升COD、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去除效率,保障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
转载请注明来自海坡下载,本文标题:《各项指标优化(常见废水的指标优化措施与总结)》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