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全包到家电’,结果电表移位要加800元,窗台补缝要加大几百,定制衣柜的五金件和背板加厚都要额外收费……只要合同中没有明确包含,就要加钱,不加钱就停工。”
“这跟明抢有什么区别?”北京业主吴女士的新房不久前刚装修完毕,可她却一点都不高兴——装修总花费达28.6万元,这个数字比她和装修公司签订全包装修合同时约定的数字,足足多出9万元。
《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家装过程中存在“零增项”陷阱、合同藏猫腻、售后缺位等诸多乱象,不仅让消费者头疼,也已成为投诉“重灾区”: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4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房屋装修及物业服务类投诉量达21216件,位列服务大类投诉量第九位。
图片来源于网络
营销“画大饼”今年6月底,广东广州业主陈先生在某社交平台刷到某装饰公司广告,其中“零增项”的宣传格外吸睛。沟通中,装饰公司业务员承诺“12万元装完80平方米,后期绝对不加钱”。
7月初,陈先生到店咨询,设计师一边向他展示案例图,一边介绍“加1万元升级‘全包套餐’,含1万元‘国补’抵窗户费,还送入户门和1.5万元家具券”,并保证“交3万元定金,7天内不满意可全退”。
陈先生当天交付定金,可本该3天内给出的效果图,却因“设计师生病”和“图纸审核”等理由被一再拖延,直到7天退定金期限过期后,图纸才被送达。之后,设计师又提议“合同按11.5万元签订,剩下的1.5万元由我负责采购,可以帮你省钱”。陈先生未签订补充协议,默认了这一约定。
接下来的两个月,陈先生按照要求陆续支付至约定总价的90%。但在装修工作即将收尾时,却被通知:“要么补交3.2万元,要么补交1.7万元换方案,否则就停工。”
天津某业主同样反映,商家最初承诺“装修总费用1.2万元,水电自己做返1500元”,实际施工时新增费用1000元,返还款则迟迟不兑现,“家具拖了半年没送,现在连电话都不接了”。
合同“埋深坑”不少消费者向记者反映,一些装修公司利用业主对家装行业不熟悉的短板,在合同中设置漏洞给业主“挖坑”,方式也五花八门:
有些签约时只有框架清单,付款后才提供详细清单,其中暗藏“预收费用超支补款”等条款;有些“模糊计价”,对材料规格等关键信息不明确标注;还有些将垃圾清运等基础工序排除在“包工包料”之外。
天津业主赵女士通过小区业主群联系到某装修公司,设计师现场量尺后报价8.08万元“全包”,并承诺“后期不加钱”,还在合同上手写备注“全包无增项”。赵女士反复确认后,支付了合同总金额的60%,而设计师则以“清单没问题,详细版明天送过来”为由,催促她先签字。
几天后,赵女士收到的详细清单预算表让她傻了眼——“水电预收9900元”的备注旁,有一行极小的字“超出部分按实际结算”,而此前约定的“3个月工期”的承诺根本没被写进合同。
地暖施工开始后,赵女士多次询问工长“水电是否会超预算”,对方均回复“没问题,全包范围内”。但地暖回填完毕,装修公司便发来通知:“水电费用超支,需补交1.495万元,否则停工处理。”而找装修公司协商时,对方要么拒接电话,要么以“按合同执行”推脱,合同中手写的“全包无增项”几个字则形同虚设。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海业主周先生今年5月与某装饰公司签订了合同,预算18.08万元,其中明确约定“未对装修设计方案进行修改的前提下,竣工总价款的增减幅度不应超过预算的5%,按实结算项目结算价不应超过该项目预算价的20%”。
施工持续了一个多月,项目经理开始要求补款。第一次要求补款8522元,理由是“吊顶面积计算少了”;没过多久又以“墙面基层处理未算在内”为由,要求加1.2万元;第三次增项通知则是8000多元,理由是“厨房吊柜深度不够,需加宽”。三次增项合计2.8万余元,远超合同约定的5%(9040元)浮动上限。
“我不同意加钱,他们就停工了,吊顶只装了一半,墙面也没刷完。”周先生找装饰公司协商,对方称“要么加钱,要么拆了重做,重做造价更高”。眼看婚期临近,周先生只能妥协,最后对方给了“折扣”,实际付了2.18万元。
质量“打折扣”除装修价格不停加项为人诟病外,装修质量差、售后维权难也是一些受访消费者反映强烈的问题。
上海业主辛先生选择了一家知名连锁装修公司,可装修结束后第3年,家中墙面就布满裂缝,不仅影响墙面美观,更让他担忧居住安全。他咨询专业装修工人后得知,装修公司为节省成本擅自省略了“挂网”处理——这道工序能有效防止墙面拉伸开裂。
辛先生要求装修公司提供售后服务,对方却以“房屋已过保”为由拒绝免费维修,并称“挂网需要加钱,当时的装修方案里没有这一项”。维权无果,辛先生如今只能住在“每天都可能掉墙皮”的房子里。
浙江湖州业主邢女士花费近30万元选择某装修公司“全包”服务。可今年9月,她入住不到半年,就发现房屋出现了墙面开裂、水管漏水等问题。“签合同前,装修公司承诺终身售后,出了问题却联系不上。”邢女士说,验收时因对质量不满意,她未结清部分尾款,多次与装修公司沟通,对方竟回复“钱结清了都好说,尾款不结就相当于买断售后”。
“这种装修质量,我怎么敢结尾款?如果不结清,后续问题更没人管。”邢女士陷入两难,目前她已通过12315热线投诉,正在等待处理。
专家说法针对家装市场存在的各类乱象,应从哪些方面进行整改和治理,才能切实保障业主的合法权益?
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吴迪:
家装行业乱象的治理需三方发力。
强化资质与合同监管,严查无资质经营、资质挂靠行为,推行住建与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制定的示范合同,明确材料、工期、付款、违约责任等核心条款;
业主需增强防范意识,选择合规装修公司,紧盯施工过程并留存图片或视频证据,出现纠纷可通过消协、仲裁或诉讼维权;
完善跨部门全过程监管机制,如搭建第三方监理平台、开展联合执法抽查以及建立全国统一企业信息共享平台,针对报价、建材质量等重点环节设立专项监管机制,净化市场环境。
《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思:
治理家装乱象,必须建立系统性、制度化的专项监管机制。
首先,规范合同与资金管理,推广使用装修合同示范文本;引入装修资金第三方托管机制,按施工进度分期支付。
其次,强化行业准入与信用监管,严格装修公司与工长的资质审核,建立行业“黑名单”制度,将存在严重违约、欺诈行为的市场主体列入名录并向社会公示,实施联合惩戒。
再次,加大过程监管与执法力度,由住建、市场监管等部门牵头,建立报价透明化与建材质量专项抽检机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行政调解渠道。
(来源:法治日报微信公号)
转载请注明来自海坡下载,本文标题:《上海安全建设协会网站(合同藏陷阱)》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