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上午,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召开。全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
今天下午,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若干意见》。北京市副市长卢彦及市委组织部、市政府研究室、市发改委、市科委、市卫健委等单位相关负责同志出席。
当前,首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已经进入常态化阶段,并即将迎来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在这个关键时刻,北京召开市委全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研究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若干重大问题并制定意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长远意义。
这是北京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的实际行动。《若干意见》中突出了全面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指导北京在今后的常态化防控下,继续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筑牢首都安全屏障。
这是北京对三个多月以来首都疫情防控工作的一次经验总结。这次疫情防控中形成的,符合首都特点、顺应超大城市公共卫生治理规律的有效做法,北京进行了梳理总结,通过《若干意见》固化下来,形成长效机制,长期进行坚持。
这是北京做好常态化防控工作、推进复工复产、恢复经济社会正常秩序的现实需要,也是我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长远需要。《若干意见》中提出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的具体措施。在建设目标方面,北京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按照2022年、2025年、2035年三个节点,分别设置了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到2035年,全面建成与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相适应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为了提高《若干意见》的可操作性,北京按照细化、量化、具体化、项目化要求,制定了《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将各项措施落实落细,确保取得实效。
六个方面内容和具体措施《若干意见》主要内容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作为根本依据,全面落实。同时,突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改革创新、强化问题导向,突出首都特色和首善标准。发布会上,卢彦从六个方面介绍了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内容和具体措施。
1.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目前,我市每万名常住人口疾控力量配比是1.65,仍低于国家1.75的标准。所以,必须把加强各级疾控中心建设摆上重要位置。我们在推进市区两级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规划建设好市疾控中心新址等方面,将有序开展工作。
同时,北京将筑牢基层公共卫生“网底”。截至2019年底,全市还有31个街道(乡镇)没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的33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14个没有实体机构,36个建筑面积未达标,186个没有编制床位。这些都要加紧补齐。北京还将培养、引导全科医生充实到一线,抓紧设置一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筛查哨点,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真正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2.全力以赴提高医疗救治能力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市在医疗救治方面仍有短板:传染病救治医疗资源不足、医院防护能力不够、医防融合需要加强。
下一步,北京将加强定点医院建设,构建央地军地协同、平战结合的传染病救治网络。加强负压病房和重症监护病房建设。健全完善医疗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密切协作的工作机制,构建“疾控-临床-科研”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形成上下贯通、医防融合的防病体系。
3.切实加强应急物资保障
物资是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物质基础。必须把物资设施保障作为重要任务来抓,真正做到有备无患。一方面,将确保有必要的实物储备。充分考虑除疫情外的其他风险,明确各类应急物资储备品种、规模,建立压茬使用、定期更换机制。另一方面,将保存一定产能。
下一步,北京将合理评估需求,在全市范围内保留一定规模的应急物资生产企业,实施重要应急物资相关生产线、原材料的全产业链布局。注重产能转换,实现随时通过企业转产、企业联合、生产要素重组快速获得新增产能。加大政府采购支持力度,加强与企业的物资供应合作。还将在京津冀范围建立应急物资生产联保机制。建立重大疫情防控物资保障配发机制和工作预案,确保精准调配,最大化物资使用效能。
4.不断夯实公共卫生基层基础
这次疫情防控中,我们推动力量下沉,做实社区防控这个环节。共有160余万名党员和群众投入到社区防控,打响了一场人民战争,构筑起了阻断疫情的严密防线。
未来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一个重点,就是将持续夯实基层基础。北京将把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纳入社区治理体系。做实社区(村)公共卫生委员会的作用,用好物业企业这支力量,依靠居民建立物管会或自管会,坚持社区健康监测、跟踪随访等措施,加强对失管、弃管小区的管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共同守护好家园。关心鼓励社区工作者进一步做好本职工作,继续发挥“朝阳群众”“西城大妈”等群体作用,构筑起防控疫情的铜墙铁壁。
5.强化科技、人才和法治保障
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北京将充分发挥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应有的作用,深化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完善科研攻关体系,在提升疫苗、有效药物等研发和生产能力上狠下功夫,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和突破。
人才是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基础。北京将发挥首都高校和科研机构优势,加大公共卫生领域骨干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医科类高校供需对接机制,面向实际,以需定教,拓展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渠道。同时,加强国际人才合作交流,培养和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公共卫生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法治方面,北京将系统梳理评估我市公共卫生领域相关法规规章,统筹好基础性法规、小切口立法以及法律、法规、规章和配套文件的衔接,及时将防疫经验成果上升为法规制度。细化完善法规的配套文件,建立公共卫生安全标准体系,确保立的法、修的法管用有效。
6.健全完善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领导体制机制
这次疫情防控,北京在第一时间成立了北京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一办十组”。后来又经中央授权组建了首都严格进京管理联防联控协调机制。这两个机构反应迅速、运转高效,对首都疫情防控起到了统一领导协调调度中枢的作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国务院办公厅、外交部、工信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务院国资委、海关总署、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移民局、民航局、军委后勤保障部和国铁集团都在协调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这样的体制机制是必要有效的,北京将坚持延续。
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若干意见》就是施工图、任务书,三年行动计划是具体抓手。北京将明确各区和相关部门、单位的职责,加大投入力度,坚持项目化推进,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努力按照时间节点实现预期目标。
答记者问正在加紧研究建设本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保障基地
央视记者:我们都知道,在疫情刚发生的时候,市场上医疗物资奇缺,口罩“一罩难求”,熔喷布价格暴涨,应该说教训很深刻,《若干意见》对北京市加强应急医疗物资保障设施建设方面有什么新举措?
市发改委主任谈绪祥: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初期确实对首都的物资尤其是医疗物资保障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在整个疫情防控过程中,特别是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后期我们迅速地通过多种途径,解决了疫情带来的冲击和压力。
一是国家发改委建立了首都重要核心物资调配的工作机制, 到4月1日停止调配前,累计调配了超过1.1亿只口罩。二是北京快速构建和恢复相关产能。从0到每天1200万只口罩、3万套防护服,快速的产能恢复和构建有力缓解了首都医疗物资的紧缺局面。三是建立物资保障组,通过高效的管理、储备、调配的工作机制,确保了物资紧张状况的消解,有力保障了疫情防控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上指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医疗物资保障是重要基础支撑。
为此,我们正在会同市药监、卫健等有关部门有关部门加紧研究,如何根据中央要求和疫情期间实践,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就是建设本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保障基地。基地将以实物储备为基础,以能力储备为核心,以信息储备为保障,形成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统一配送的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物资保障网络,构建综合性公共卫生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其特点有三:
1.综合性
充分综合物资、能力、服务、信息、管理等各项储备功能,集约高效利用腾退出的工业用地,将多种功能优化综合。
2.充分利用医疗物资企业优势资源
采取政企合作、多元参与、专业运营和平战结合的原则,推动新型物资保障基地建设运营。
3.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赋能
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的新兴信息技术,为首都公共卫生安全应急保障基地赋能提效。
相信通过包括这个保障基地在内的一系列新型公共卫生安全设施的建设,首都的应急保障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部分图片来源于“首都之窗”网站
视频来源于“北京发布”
转载请注明来自海坡下载,本文标题:《北京医疗网站建设(施工图来了六大方面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