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对一个国家来说,教育是治国兴邦的重要抓手。对一个地方而言,教育可以助推高质量发展,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为地方高质量发展培养人才,夯实发展根基。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
第二,教育可以发挥人口吸附作用。经济是随着人口流动而流动,留住了学生就留住了家长,就留住了消费,就可以为地方GDP增长贡献力量。
这个道理绝大多数人都懂。关键是怎样留住学生,答案只有一个:提高教育质量,让家长满意。但光靠小学初中老师苦口婆心做工作,也只能治标不治本,管一时管不了长久。县内学生流动也是如此,全县学生数在不断减少,一些学校人数却在增加,就是这个道理。家长会用脚对一个地方和一所学校的质量作出评价。那么,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呢?
一、凝聚社会共识,形成重教合力。教育振兴是系统工程,绝非教育部门一己之责。有关部门要真正支持教育,要有政策和行动,不能停留在口上。如果觉得实现教育强县就是教育部门的事,那显然是不客观的。就好比要建设教育强国,只靠国家教育部,是不可能实现的。希望有关部门每年真正为教育做一两件实事。
二、完善体制机制,激发队伍活力。建议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绩效考核、教育评价、教师关怀和目标管理机制,通过建立机制解决干好干差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甚至于干与不干一个样。通过建立机制汇聚人心,整合资源,提振信心。
三、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乡均衡。要着力解决教师工作量和职称待遇严重倒挂的问题。现在的政策是编制、教师待遇、职称向农村教师倾斜,目的是实现教育均衡,把教师留在农村从教。几年下来的现实情况是,教师留住了,学生却走了。乡村教师30几岁评为高级教师的比比皆是,而城里教师40几岁还没评中级的大有人在,这既不利于激发教师积极性,也不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更不利于通江教育的发展。现在的中青年教师不愿进城,进城也不愿到管理逗硬,工作辛苦的学校,崇尚平庸,不思进取,不愿奋斗。这些问题不解决,要提升通江教育质量就是一句空话。建议统筹考虑城乡实际,动态调整编制与职称评定政策,缓解城区教师负担重、晋升难等问题,推动师资配置更加合理、更有活力。
四、构建一体化体系,促进学段衔接。要建立小学、初中、高中教育质量一体化管理模式。不能一说到质量,只看高考、中考,更不能只有北大、清华才代表教育质量。应该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小、初、高相互衔接,内容一致,权重不同。只有把金字塔的塔底做结实,才能承载塔尖之重。
五、全面落实“五育并举”,回归教育本真。坚持五育并举,全面育人。国家教育方针明确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五育并举”和“双减”政策提出几年了,但现在还是唯分数、唯升学。以德育人、以体育人、以美育人、以劳育人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这里面既有客观条件的制约,更有主观意识的偏差,认为只要学生分数上了,就是万事大吉,一肥遮百丑。实际上,从教学实践来看,只抓成绩是抓不好成绩的,只有静下心来,从教育的本质出发,抓好学生德体美劳,学生的智也就好了。如果小学、初中就只抓分数,既不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又把学生潜力挖尽了,怎么能培育出优质生源呢?这需要用考核评价机制去引领。
转载请注明来自海坡下载,本文标题:《如何优化教育(如何提升教育质量)》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