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嫌读书没用,是因为还没用它把15块的面卖到18块,还让顾客排队谢你。
我去年回县城,高中同桌阿哲把路边摊升级成2.0版面馆,门头手写“此面出自《齐民要术》”,一碗酸汤面比隔壁贵四块,月流水却翻三倍。
我骂他割韭菜,他甩给我一张进货单:酸木瓜批发价两块八,印故事餐垫纸成本六分,溢价十二 percent,历史系没白读。
那一刻我才懂,知识不是鸡汤是杠杆,能把廉价食材撬成品牌溢价,也能把返乡青年撬成县域新富。
很多人以为数学毕业就得去大厂卷,其实最该去的地方是后厨。
美团那份倒闭率报告我翻来覆去看,答对盈亏平衡点的店主十家里只倒一家,答错的十家里倒三家,区别就是会不会算那道小学应用题。
房租人工食材一摆,变量公式最优解早写在大脑里,只是有人忘了调用。
别再说函数没用,它救店也救命。
文言文更狠。
阿里抽了1000家小店,只要介绍里带“手写”“诗词”这些词,收藏量就飙1.7倍,同款米线多印五十个字就能月增两万三。
我试过我奶的糖水铺,把《本草纲目》关于桂皮的两行小字贴杯身,售价加一块,一周多卖两百杯,老太太笑得见牙不见眼。
古籍不是故纸,是印钞模板,关键看你会不会复印。
风口来了,高学历先跑。
淄博烧烤火成窜天猴,六个月后跟风店死六成,活下来的七成念过大专。
人家提前查政策读论文,知道流量窗口只有四个月,装修设备二手进,库存人员阶梯减,历史教的不是年份,是周期,是因果链,是别All in的纪律。
没读过的人把风口当赌场,读过的人把它当闹钟,时间一到立刻收摊。
最离谱的是复旦直接把“开面馆”做成必修课,学生用柏拉图、田野调查、商业计划书三连跳,期末交三千字“我怎么把一碗面卖贵”拿学分。
企业把真实数据扔给他们练手,选址定价动线全算法跑一遍,毕业就能上手,读书与赚钱之间第一次没有中间商。
课堂不再是防空洞,是生产线,把知识现炒现卖,这才是大学该有的模样。
所以别问读书有什么用,它不能保你年薪百万,却能让你在县城把一碗面卖出溢价,把日子过成喜欢的样子。
公式诗词历史课,表面是考试,实则是选择权,让你在想留在大城市时有底气,想回老家时也能把四块利润写进菜单,把生活调成自己想要的味道。
转载请注明来自海坡下载,本文标题:《商业计划书的优化期末(读书的终极意义不是为了谋生)》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