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锐龙诞生并走上正轨之后,无论是消费级处理器还是HEDT工作站平台,AMD在多核性能一直都碾压英特尔。即便英特尔在13代和14代酷睿时候多核性能有小幅度领先,但是很快被AMD新品反超,而自家两代产品却蓝屏暴雷了。我们知道,超线程自2002年首次推出以来,它就变得非常重要,扩展到了英特尔全系列家族芯片上,甚至包括低端的酷睿i3系列。因为它对于多核性能确实有实打实明显提升。
但是在新出的Lunar Lake和Arrow Lake处理器上却砍掉了,本来多核性能就跟AMD有着明显差距,英特尔为何要自废武功砍掉超线程呢?英特尔官网给出这样的解释:
首先超线程在提升多任务性能的同时,可能增加功耗和发热,尤其在高负载下能效比下降。其次,小核集群(E-Core)已能高效处理轻量级多线程任务。英特尔表示,虽然超线程可以提高一些特定场景的性能,但启用超线程时,目前的P核能多提供大概30%的平均性能,不过代价是功耗增加20%,因此取消超线程可以更好地平衡功耗、散热和性能,从而提升整体能效。
超线程曾引发侧信道攻击漏洞(如Spectre、Meltdown),部分企业环境需关闭该功能,影响实用性。
3、优化并简化架构,应付好大小核调度优化问题混合架构中,超线程仅适用于大核(P-Core),调度逻辑复杂,而取消后可统一优化核心设计。
不管实际市场怎么反映,英特都是出奇自信,认为用户不会特别在意超线程,该功能最初可是为只有一个核心的CPU设计的,现在多核性能不够可以通过大量堆能效核E核,多少颗都可以。英特尔自己的跑分也支持了这个观点,多核跑分中,笔记本平台上Lunar Lake相当轻松地击败了上一代Meteor Lake芯片,而Arrow Lake处理器多核跑分也明显比上一代高出不少。
多核性能虽然比上一代有小幅度提升,但是与对手9950X相比,多核性能依旧没有多大便宜,很多方面,AMD多核性能甚至要小胜一筹,要知道AMD是16核心,16核对24核,实际上是胜之不武,况且人家后面还有64核心128线程的线程撕裂者老大哥。
英特尔总是喜欢在一些无用地方修修改改,从12代推出大小核架构以来,与AMD对手相比,优势总是在AMD。况且这一代处理器AMD游戏性能还开倒车反向升级,这一波回旋镖让人不禁想起11代酷睿浪费沙子的升级。反观AMD,不仅推出9800X3D这样显卡瓶颈杀手的游戏神U,而且推出全能版的9950X3D,游戏生产力两不误。
英特尔这样的策略不知道行不行得通,CEO和其他高管已经换了几个人了,都是因为市场策略不明智,让英特尔年年走下坡路。而隔壁家苏妈,带着AMD从当年推土机架构失败阴影中走出来,让主流CPU从四核八线程变成现在16核甚至64核心。英特尔这波砍超线程不知道是不是拿玩家做小白鼠做试验,反正服务器端还保留超线程,不然光靠堆核心根本不是AMD对手。
转载请注明来自海坡下载,本文标题:《amd多核优化(多核性能AMD一直领先)》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