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袖、篷”等生字,会写“袖、篷、缩”等生字,正确读写“斗篷、缩着、窸窸窣窣”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我”盼穿新雨衣的事件脉络。
3.聚焦核心段落,通过圈画关键词句、品析细节描写,掌握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动作、语言、环境烘托等)
教学重点
梳理“我”盼穿新雨衣的事件发展顺序,品味文中描写“盼”的细节语句,把握“我”的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环境描写”与“心理描写”的关联,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具体场景和细节精准传递“盼”的情感;学会迁移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心理的方法。
任务群
任务一:梳理情节
任务二:品味语言
任务三:归纳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是否有过“盼望”的经历呢?比如盼着过年、盼着生日吃蛋糕、盼着去游乐园玩……
探究新知
(1)走进作者:铁凝,1957年生于北京,河北赵县人,当代作家。现任中共二十届中央委员,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哦,香雪》,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长篇小说《玫瑰门》等。作品曾六次获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国家级文学奖。
(2)识读字词:嚷 、斗篷 、瓦蓝 、遮盖、情况 、酱油 、张望 、腥味、嘴唇、理直气壮
任务一:梳理情节
1.文章以《盼》为标题,蕾蕾最主要“盼”的是什么?
盼穿新雨衣。
2.蕾蕾达成最终愿望的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请概括。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作者围绕“盼”,讲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起因——得到新雨衣;经过——盼穿新雨衣;结果——穿上新雨衣。
(2)蕾蕾在“盼穿新雨衣”的过程中,又经历了哪些“盼”?
预设: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雨衣,我想赶快穿上它,所以盼——
(第3段)我开始盼着变天。
下起了小雨,为了穿上新雨衣,所以又开始盼——
(第9段)“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我央求着。
妈妈让我听英语讲座,我无法出门,所以我盼——
第16段)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雨果真像我希望的那样停了,所以我盼——
(第17段)我扑到自己的床上,一心想着明天雨点儿打在雨衣上的事。
盼望第二天下雨,好名正言顺地穿上我的新雨衣。
(3)在蕾蕾“盼”的过程中,经历了重重阻碍,随着冲突的层层推进,蕾蕾的盼望之情也愈发强烈。
请画出蕾蕾的心情变化折线图。
3.分角色朗读“我”和妈妈的对话,感受蕾蕾心情的变化。
出示:“妈妈!”我嚷着奔进厨房。
“蕾蕾回来得正好,快把头发擦擦,准备听英语讲座!”
“可是......还差半小时呀。”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那就休息一下。”妈妈说完,只听吱的一声响,原来她正往热油锅里放蒜薹呢。
“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我央求着。
“你看, 酱油我下班带回来了。”妈妈冲我笑了笑, 好像猜着了我的心思。
“可是......不是还要炖肉吗?炖肉得放好多好多酱油呢。”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瞟着窗外,生怕雨停了。
“我什么时候说过要炖肉?”妈妈焖上米饭,转过身来看了我两眼。
“你没说,爸爸可说过。”这话一出口,我就脸红了。因为我没见爸爸,也没人告诉我要炖什么肉。
“真的吗?”妈妈问。
学生分角色朗读展示。
教师相机指导:
“嚷”和“奔”表现了“我”兴奋的心情;
“央求”体现了“我”的热切盼望;
“瞟”可见“我”人在家里、心在窗外;
“不声不响”体现了“我”未能如愿的失落。
明确:这个阶段的所有描写,都指向一个中心——盼出门。
课堂小结
文中“我”最核心的期盼是“穿新雨衣”;
故事的完整脉络——从“得到新雨衣后盼下雨”,到“下雨了却不能出门仍在盼”,再到“雨停后盼再下雨”,最终指向“如愿穿雨衣出门”。
这条以“盼穿新雨衣”为核心的线索,把一件件小事串联得条理分明,这正是叙事文“线索清晰”的关键特点。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我们还记得,“我”盼下雨时会“走来走去、抖雨衣”,盼出门时看到下雨会“兴奋地仰起头”。当“我”好不容易盼来下雨,却没能立刻穿上雨衣出门,心里会藏着怎样的期待?如果雨突然停了,“我”又会是怎样的心情?今天,我们就继续走进《盼》的故事,见证“我”的期盼最终是否实现,更要读懂藏在细节里的情感变化。
探究新知
任务二:品味语言
1.除了通过材料的组织,设置一波三折的情节来传递人物强烈的盼望之情外,作者还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的心情?
阅读第3-17段,在“盼”穿新雨衣的过程中,蕾蕾有哪些反常的表现?表现出她怎样的心理?圈画并交流。出示:①不同于他人的表现:
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预设:蕾蕾不仅“放慢了脚步”的行为与他人不同,内心想法也与众不同,“才”字起到强调作用,强调了她对下雨的盼望。
出示:②不同于自己平时的表现:
“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我央求着。
预设:反复出现“特别”,强调自己不累,且用“央求”的口吻,想借“帮妈妈的忙”,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出示:②不同于自己平时的表现:
“你没说,爸爸可说过。”这话一出口,我就脸红了。因为我没见爸爸,也没人告诉我要炖什么肉。
预设:从一说谎就脸红可以看出,蕾蕾不是爱说谎的孩子。为了出门而编造谎话,反映出她单纯而又带点“小狡黠”的心理。
方法小结1:
要表现人物的心情,可以直接描写人物的表现,尤其是人物不同于寻常的一些表现来体现人物的心情。
(2)阅读第3-17段,还可以关注对人物的正面描写,感受人物心情。
出示:每天放学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
预设:“每天”说明这个念头反复萦绕在“我”心中,不是偶尔的担忧,而是持续的牵挂,足见“盼下雨”的迫切程度。
“太阳烤得干”“长云彩”是孩子对“下雨条件”的朴素认知,“有雨衣就晴”是带着稚气的“抱怨”,还原了儿童面对期待落空时的真实心理,让“盼”的情感更接地气、更易共鸣。
出示: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妈妈!”我嚷着奔进厨房。
预设:“兴奋地仰起头” 直接点出神态,“甩打着书包”“大步跑”“奔进” 等连贯动作,将确认下雨后(可穿雨衣)的急切、激动具象化 ——“甩打”“大步”“奔” 的力度感,比直白 “我很兴奋” 更具画面张力,让读者直观感受到 “我” 的狂喜。
出示: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瞟着窗外,生怕雨停了。
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张望着。
预设:“瞟”体现了“我”既关注雨又不愿被察觉的紧张担忧;“跑”“不住地张望”表现了雨可能要停时,“我”急于确认雨势的急切,怕失去穿雨衣的机会)
(3)阅读第3-17段,以下这些语句是否也传递出了人物的心情?说说你的感受。
出示: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
预设:反复出现“一直”“安安静静”“躺”等词,“一直”表明蕾蕾等待的时间长,“躺”字仿佛赋予了雨衣生命,和“安安静静”一起表现出雨衣无用武之地,且以雨衣的“安静”衬托出蕾蕾内心的焦急渴盼。这句描写雨衣的句子表现出蕾蕾因为不下雨而穿不上雨衣的失落,以及内心对穿上雨衣的急切盼望。
出示: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
预设:“嘻嘻地笑”是指小杨树被风吹动而发出的沙沙声,起风是下雨的前兆,而蕾蕾正盼着下雨穿雨衣,所以这声音在她听来就像是在笑,其实是人物愉悦心情的反映。
方法小结2:
要表现人物的心情,也可以描写景或物,通过描写人物在景物上的情感投射来体现人物的心情。
2.请圈画出文中具有类似作用的句子,并讨论交流。
预设:吃过晚饭,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儿逗引我出去。
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可雨点儿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任务三:归纳写法
课文围绕“盼”依次写了得到雨衣、盼穿雨衣、穿上雨衣三个事例,作者把哪个事例写得最具体呢?为什么呢?
“盼穿雨衣”部分写得最具体。
因为本文的中心是突出蕾蕾“盼望穿上新雨衣”的心情,而这部分的几个“小事件”——放学下雨、借故外出、窗前看雨、雨中看景,最能突出中心意思。
课堂小结
在选择事例时,要注意详略得当,应把自己亲身经历的,印象最深的,最能突出中心意思的重要部分写具体。
作业布置
回想一下你之前曾期盼过的事情,仿照课文,
想想可以选择哪些事例来体现你的“盼”。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载请注明来自海坡下载,本文标题:《十六课优化(16盼教学设计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2024六年级上册)》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