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10月19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以下简称“广妇儿中心”)举办了第三届“同心同行”新生儿ECMO康复家庭重聚会。当天,14个曾因重症呼吸循环衰竭接受ECMO治疗的家庭齐聚,孩子们的笑声与家长的感恩话语交织,勾勒出这项“顶级生命支持技术”背后的生命奇迹。
ECMO,即体外膜肺氧合,通俗讲是“人工心肺机”,能暂时替代患儿的心肺功能,为治疗病因争取宝贵时间。
六年救治47例,关键数据领跑国内
自2019年起,在知名新生儿重症监护(NICU)专家张华岩主任带领下组建新生儿ECMO团队以来,广妇儿中心已累计为47名危重新生儿按下“生命重启键”。据了解,采用ECMO治疗的患儿多数是因为心肺功能衰竭,而引起的疾病常常包括胎粪吸入综合征、新生儿重症肺炎、败血症、百日咳、病毒性心肌炎等多种凶险的疾病。
“就全国来说,新生儿ECMO无论从经验还是正规治疗的角度讲,我们团队说第二,在国内没人敢说第一吧。”在活动上,张华岩主任忍不住调侃道。这种自信来源于一组核心数据。截至2025年8月,中心已经为47例患儿完成治疗,撤机成功率达85.1%,出院前存活率达72.3%——这两项指标均高于2025年体外生命支持组织公布的国际数据。据介绍,取得这样的成绩,源于一支“王牌团队”。团队不仅有40名新生儿科医生,还包括了心外科置管医生、灌注师、管路护士、床边护士,更联动儿科、心胸外科、超声科等多学科力量。
“只要上了ECMO,每天早上4个院区的40多位新生儿科医生都会在线查房,哪怕张华岩主任在美国,她也会熬夜参与。”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袁媛介绍,每例患儿每天都会集体讨论,治疗后还要复盘,通过精细化管理不断优化救治方案。“我每年回费城儿童医院工作,最近这几次回去看他们上ECMO,有时候甚至觉得咱们的管理在某些方面比他们强。”张华岩主任很欣慰看到国内团队力量逐渐强大起来。
而这个团队的付出都隐藏在每个细节里,科室制定了详细的从ECMO启动、运行、撤离再到随访的管理流程,管床医生每4小时要在工作群发一次“病情小作文”,实时同步患儿情况;护士24小时紧盯ECMO生命参数,哪怕细微变化也会立刻联动医生;转运团队更是与时间赛跑,救护车司机为抢救治时间,曾有一次在番禺区一路闯红灯通行,将患儿火速送达医院。“从置管到运转,ECMO不是一个人能搞定的,缺了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行。”袁媛感叹道。
ECMO为可逆性疾病患儿抢出“黄金时间”
对新生儿而言,这项技术的意义更为特殊,他们体重往往只有五六斤,全身血液量仅200多毫升,而仅ECMO管路灌注就需要200-300毫升血液,也就是相当于“用一倍血量支撑生命”,其难度远超成人。
“新生儿ECMO的核心是‘救可逆性疾病’。”袁媛强调,像胎粪吸入、持续肺动脉高压等可逆性重症,ECMO总能创造惊喜,“有一次,有个患儿出生后血氧只有四五十,眼看就要不行了,接上ECMO才十几秒,血氧就上去了!在这些患儿中,最快的仅用3天就成功撤机,多数呼吸衰竭患儿5-7天就能脱离支持,逐步康复。”
2021年东莞的一例救治至今仍旧让袁媛主任记忆犹新。“当时这名新生儿出生时,全家已备好香槟庆祝生了个大胖小子,然而,家长也没有料到,孩子因胎粪吸入引发严重呼吸衰竭、持续肺动脉高压,当地医生积极救治病情仍然继续加重,因此建议转院。我们中心转运团队接到电话后,立即远程指导当地医护,同时火速出发接运。”袁媛说,与这孩子爸爸沟通时,家长很果断,也很信任医生,“知道ECMO能救孩子,我愿意尝试!”最终,孩子上机5天就成功撤机,如今仍在随访中,状况良好。
不过袁媛也坦言,ECMO并非“万能的救命法宝”。若患儿病情复杂,涉及多脏器功能障碍时,如遇到线粒体代谢疾病等遗传代谢性疾病,多脏器受损的情况,即使应用ECMO,救治难度会大幅增加。此外,新生儿脑血管相对脆弱,ECMO治疗中仍可能发生颅内出血、脑梗等并发症。
相互信任医患携手闯过“两道关”
对家长而言,孩子接受ECMO治疗,这是个十分艰难的决定,因为要闯过“经济关”与“心理关”两道坎。据了解,在费用方面,ECMO开机仅管路就需6万-9万元,加上ICU每日千元左右的治疗费,一周下来总费用可达二十万元。尽管医保能报销很大部分的住院费用,但对普通家庭仍是不小的负担。张华岩主任表示,我们从不轻易上ECMO,但如果真的需要也要果断执行,因为这真的能救命。中心也会为经济困难的家庭寻找外界的经济支持,不希望患儿因为经济问题而丧失救治的机会。
比费用更关键的是“信任关”。“家长最担心的是孩子能不能好、有没有后遗症。”袁媛说,很多家长是在当地医院“没希望”的情况下转来,面对ECMO这项陌生技术,难免焦虑。而打破焦虑的,正是团队的专业沟通与真实案例。
郭世叶(化名)爸爸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他的孩子曾出现心跳骤停、心包填塞、肾功能不全等多重危机,当时他不在医院,接到袁媛主任的手术通知后,只说了一句:“我全权交给你们,有什么事我承担。”这份信任换来了儿子的新生,ECMO治疗顺利完成,孩子如今健康成长。
“在ICU外等待的家长最痛苦,每天都有人在哭,但医患信任能扛过所有难关。”郭爸爸感慨。为了保证宝宝的健康成长,团队还建立了长期随访机制。目前34名出院患儿中,大部分与正常孩子无异,少数有并发症的孩子也在团队的指导下接受康复治疗。“我们团队跟踪孩子的生长发育,看到他们蹦蹦跳跳快乐的样子,就觉得24小时加班,所有付出都值了。”袁媛说。
呼吁建区域中心,让更多孩子获得“生命之光”
尽管广妇儿中心的新生儿ECMO技术已达国际水平,但在全国范围内,这项技术的推广仍面临不少瓶颈。 “最大的问题是病例少、团队难建。”袁媛主任直言,需要上ECMO的病例本就不多,很多医院一年只做几例ECMO,甚至几年才1例。如果购置了这些设备,常常会导致利用率低、资源浪费。更关键的是,医生难以积累经验,团队无法稳定运行,“一年少于5例,根本练不出成熟团队”。
此外,组建团队的成本也让不少医院望而却步。“需要会置管的心外科医生、能运转机器的灌注师、经验丰富的护士,缺一不可。”袁媛主任说,很多医院没有专属的新生儿ECMO团队,只能依赖成人团队协助,效果大打折扣。“我们团队的心外科主任马力主刀各类心脏手术超过5000余例,置管即稳又快,无论多晚,只要新生儿需要ECMO置管,他的团队都会及时出现。”
对此,袁媛主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与其每家医院单打独斗,不如建ECMO区域性的大中心。”她认为,将病例集中到有经验的中心,既能提高资源、设备利用率,又能通过多中心交流、培训提升整体水平,让更多危重新生儿能及时用上ECMO。
值得欣慰的是,广妇儿中心已在探索技术传承之路。医院的新生儿专科培训体系中,医生从入培前就接受ECMO培训,整个专培期间从跟着资深医生参与查房、治疗,到逐步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骨干。“每个专培生都有在二线医生监督下独立管理ECMO病人的机会,这样团队的技术才能传下去。”袁媛说。
在重聚计划现场,记者看到孩子们拿着气球玩游戏,家长们开心地互相交流育儿心得,而医护人员的脸上满是欣慰。张华岩主任更是抱着孩子不撒手,这一刻才明白做新生儿科医生的幸福所在。
“举办这个活动,一是让家长知道‘你不孤单’,二是让我们团队的医护人员看到付出的价值。”袁媛望着孩子们的身影,眼中满是温柔,“ECMO是给重症孩子的希望之光,只要有一线可能,我们就不会放弃。”
视频、图、文| 记者 张华 通讯员 陈文
编辑:李可欣
转载请注明来自海坡下载,本文标题:《优化救治(生命之光ECMO广妇儿中心六年救治47名危重新生儿)》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