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初,上市公司比亚迪遭遇了一轮疯狂吐槽。
——“比亚迪造手机电池行,造电动车是忽悠。”
——“一个做电池的,怎么敢做汽车?
——“如果比亚迪坚持收购,我们就抛售股票,直到抛死为止!”
比亚迪受讨伐的原因,是它宣布并购重组秦川汽车,计划进军电动汽车。
面对各界质疑和基金“洗仓”,掌舵人王传福并未退缩,而是掷出豪言——“我下半辈子就干汽车了。”
汽车制造是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是“集大成者”,涉及的技术精密复杂,具有积累性和缄默性,单纯靠比亚迪自己摸索,短时间恐怕难以掌握。
一场并购,比亚迪“四两拨千斤”,将秦川汽车的产线、技术、人才一并收入囊中,随后调转了它们的“航向”,全力挺进新能源汽车产业。
历史总是有不可思议的巧合。
就在同一年,地球的另一边,特斯拉成立。这家车企宣称,“通过各类日益经济实惠的电动汽车加速全世界向电动出行的转变”,并开始了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征程。
令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同一年出发的东西方企业,将在十几年后,围绕全球新能源汽车第一把交椅展开角逐。
回过头来想想,不免心头一紧,多亏了当年比亚迪顶住了压力,完成了对秦川并购。否则,很难想象今天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会不会取得这样的成绩:
拥有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占率第一的品牌,引领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变革新方向。
毫不客气地讲,一次并购重组,改变了比亚迪的命运,也加快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步伐。
而这,就是“重组”的能量。
(1)
最近,湖北、深圳新一轮的“重组”牌局,引发关注。
2025年10月16日,湖北提出,以“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为原则,全面推进国有资源、资产、资金管理改革。
当地官媒刊发评论指出,
“三化”原则构成了一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有机整体,资产化是“确权”,解决“是什么、值多少”的问题;证券化是“赋能”,解决“如何流动、如何增值”的问题;杠杆化是“放大”,解决“如何以小博大、引导社会合力”的问题。三者共同指向一个目标,构建一个高效、顺畅、规模持续扩大的国有资本运营体系。
不难看出,当地正以“三资三化”重组、激活国有“沉睡资源”,以期扩大财政收入、化解债务风险、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以“重组”解决自身发展需求,还有深圳。
2025年10月22日,深圳推出《深圳市推动并购重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多举措支持上市公司和产业企业并购重组。
方案明确,
“……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支持‘链主’企业、龙头上市公司等开展上下游并购重组,收购有助于强链补链和提升关键技术水平的优质未盈利资产,推动重点产业集群能级提升……”
深圳计划,三年内力争把上市公司总市值做到20万亿元,完成200单并购,打造20家千亿市值企业。
观察今天快速崛起的全球科技巨头,背后少不了并购的加持。拿在AI算力上称雄的英伟达来说,它至少并购了27家企业。
早期强化核心业务,多是收购3dfx等GPU企业;此后又尝试进军移动设备、汽车等新型领域,探索多元业务;而随着AI需求的大爆发,又并购Mellanox、Run:ai等,强化软硬一体化AI基础设施。
借助并购,英伟达快速构筑技术护城河,塑造出他人难以企及的生态。正因此,那些只掌握单一或几项关键核心技术的企业,很难在市场竞争中与之抗衡。
从这一角度分析,深圳正以并购重组为翘板,撬动产业链整合,创造自己的科技巨头,而“激进”的目标,彰显了雄心。
解构深圳与湖北的改革,可以看出,虽然并购重组指向上市公司,“三资三化”剑指国有资产,两者聚焦的领域和具体路径有所不同,但核心逻辑却一致——
以重组的眼光看待发展,通过市场化、专业化的运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进而达到预定目标。
(2)
是否并购重组,企业往往会根据自身运营情况和发展需要自行决断,它们有自己的节奏。
说白了,这是一种市场行为,也正因此,此前很少有地方为企业这一具体行动专门出台政策文件。
作为“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模式的典范,深圳力促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绝非无的放矢,而是拥抱一股潮流。
2025年2月,著名经济学者、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表示,DeepSeek使中国叙事发生了全面扭转,而这个变化要想迎来一个持续性的新浪潮,还缺少一个环节——超级并购期的到来。
他认为,“并购浪潮,往往标志着一次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全面向估值、利润革命转换。”“只有超级并购期的到来,才使企业的盈利基础能够形成,才能使有效的市场结构能够形成,也才能使微观的盈利与宏观的基础创新、产业升级的故事完全合拍。”
简言之,并购多了,往往企业更稳定、市场更有序、中国科技与产业能实现更多并跑领跑。
据刘元春观察,在中国,一股并购重组潮正在涌来。
事实也如同他所说。据统计,2024年,有217家上市公司参与并购重组;2025年1—10月,就有244家上市公司参与并购交易;而2022、2023年,参与并购交易的上市公司数量在150家左右。
潮流的背后是无数力量的汇聚。
2025年9月22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介绍,“近年来,新上市企业中九成以上都是科技企业或者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企业。目前,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超过1/4,已明显高于银行、非银金融、房地产行业市值合计占比。”
这些人工智能、半导体、机器人等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上市,为实现更多并购提供了微观基础。而为了突破“卡脖子”技术,与欧美高科技企业一决高下,一家家科技企业期望以并购重组的方式,强化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生态,为并购提供了原始动力。
精准捕捉到并购重组价值与新趋势的深圳,以“有形之手”引导并加速超级并购期的到来,不仅可以壮大自己,还有助于推动中国科技和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处攀登。
当多年后,人们再回首时,也许会发现,有全球行业巨头从这些并购重组中涌现,就像比亚迪那样;有新的产业会领跑全球,就像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那样。
那时人们会感谢2025年的深圳,因为深圳的认知与决策,让这一切发生得那么顺理成章。
(3)
“重组”国资,强大的不仅是国资。
2025年10月15日,在第二届湾芯展上,深圳半导体设备企业新凯来,一举亮出16款“杀手锏”,覆盖半导体制造的检测、量测、刻蚀、扩散、薄膜五大核心环节,其中12款实现核心部件国产化,填补空白。
这家企业是2021年才成立,而它的投资人是深圳国资。
GPU龙头摩尔线程、人形机器人独角兽宇树科技、工业机器人黑马珞石机器人……近年来,国家需要什么,深圳国资就投资什么,既助力国家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也强化自我造血能力。
而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众多资本,是由多年来深圳国资改革改出来的。
早在2014年,深圳就以“管资本”为导向进行改革,将国资资产证券化率提升到50%。2020年,深圳国资又提出“大发展、大整合、大运作”的改革思路——
高质量推进大项目建设,打造群星闪耀的“深圳国资号”品牌系;
加快推进八大类企业整合,做好整合后组织融合、业务融合、文化融合等工作,推动整合重组产生化学反应;
运用市场化运作,实现大盘活、大集中、大撬动,实现国资从“N+N”向“N×N”的倍数增长。
3年后,深圳市属企业总资产从2019年底的3.1万亿元增至5.1万亿元,资产千亿元企业由5家增至10家,年上缴税金、在深增加值均超千亿元,涌现出深投控、深圳能源、深创投等一批优势企业。深圳国资委也迎来一个新称号——“最牛国资委”。
如今,深圳国资在服务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独特作用。年研发投入超200亿元,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累计筹建保障性住房31.2万套,供应14.4万套,改善民生;承担全市约1/3重大项目建设,驱动“投资”马车,等等。
对于地方而言,“重组”国资,塑强的不仅是国资,更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底座。
已清理出21.5万亿元国资的湖北,倘若在推进“三资三化”中做好“搞活”文章,也定能跑出发展的“加速度”。
如今,看到国资“重组”价值的,不止湖北。
2025年10月24日,安徽省财政厅厅长谷剑锋在一场发布会上直言,“全省企业国有资产达16.48万亿元,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1.95万亿元。这些资产如果能够有效盘活,将释放巨大的发展动能。”
(4)
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有一本书很火,书名为《重组与突破》。
书中讲到,在重庆工作期间,每每遇到难题时,他都“以重组求突破”。他认为,重组真谛在于资源优化配置;妙趣在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地铁中心花园烂尾楼,李家沱大桥债务、县城高中扩建所需资金问题……重庆一个个难题的处置,也无不彰显着重组的思维。
深化改革离不开重组,改革是体制、机制、制度的重组;转变经济方式离不开重组,经济发展的动力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包含着诸多重组操作,包括资产重组、组织重组、管理重组、资源重组、要素重组等。
这是黄奇帆的观点。
眼下,各地发展任务都很重,攻克“卡脖子”技术、增进民生福祉、完善基础设施等等,都需要大量要素投入,但要素又趋紧。在这种情势下,一个地方该如何突破?
站在更高视野,把握新的市场环境、产业趋势、技术条件,看看自己有什么牌可以打,以重组的思维把牌打好,无疑是一种优选项。
但组牌的方式有很多种。如何抽丝剥茧、条分缕析,把最好的组牌方式找出来,从而实现问题的解决、发展的突破,考验着眼界和智慧。
特别是当大家手中的牌都差不多时!
(大众新闻记者 刘帅)
转载请注明来自海坡下载,本文标题:《深圳优化湖北(重组新牌局)》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