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节目开始前有诸多的异议,但我从来没有怀疑过,《中国新歌声》会做不好。灿星团队已经借由《中国好歌曲》这样的原创音乐节目证明过自己的实力,《中国新歌声》不过是这个能力的再一次延续而已。而实际情况是,从《中国新歌声》第一集看来,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对于国内的原创音乐综艺,似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制造IP。
《中国新歌声》的深刻变化
与前任相比,《中国新歌声》悄悄地发生着一些深刻的变化。

这里面并不包括名称、LOGO、战车和李咏。这些都是看的到的变化,在我看来,潜藏着的变化可能才真正能代表《中国新歌声》这个节目的“精神内核”。除了大家比较容易看到的节目形态上的变化,《中国新歌声》到底还有那些沉潜的“新”意呢?个人认为有这样几点:
1.中国本土文化的挖掘
“中国新歌声”这个名字本身,有两个重点,一个是“中国”,一个是“新”。“中国”代表了这个节目的根,“新”代表了这个节目的灵魂,对于一个全新的原创音乐节目,《中国新歌声》似乎正在尝试跳出原有节目的格局,打算站上更高的时代风口。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第一期节目的《双截棍》。虽然游淼的唱功达不到这个节目的平均水准,但是,让这样一个选手来参加一个比演唱的节目(而非比《中国好歌曲》那样一个比作品的节目),节目组看重的应该是游淼背后的“本土文化”——演唱节目做到现在,已经基本上被定性为“老歌新唱”,如何能跳出这样一个桎梏,引导节目内在的自我更新,需要本土文化的挖掘。
2.本土语境下的国际化
《中国新歌声》第一期选手,有两位来自海外,一位新加坡(向洋),一位马来西亚(李佩玲)。表面上看起来,海外选手的参与,是一直以来的传统,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大刀阔斧的《中国新歌声》中看出一些不一样的地方——《中国新歌声》不仅仅是一个选秀节目,还是全球华人情感的纽带,这条纽带,是建立在中国内地正在成为华人流行文化中心基础上的,同时,全球视野将让《中国新歌声》更具活力。这种活力,有可能为《中国新歌声》开拓更大的空间,让《中国新歌声》真正成为全球性的华人音乐节目。
3.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流行性少了,情感性多了。这是我看完《中国新歌声》第一期后的深刻感受。这期节目的六首歌曲中,只有《双截棍》和《心有独钟》算是全民传唱的热门歌曲
《双截棍》因为使用了很特别的改编方式,所以其实可以说全新创作。
以《天空之城》和《十万毫升泪水》为代表,学员们的演绎,更多的追求情感共鸣,节目也似乎着力为他们创造条件,来实现学员们和观众之间的情感勾连。与其说民谣正在成为选秀节目重要的卖点,倒不如说追求情感共鸣已经成为共识。
原创音乐综艺的IP制造
过去五年来,国内的电视音乐综艺,都以版权合作为主,说白了,就是买别人的IP来用。
《中国好歌曲》是一个例外,而且出人意料的成功。虽然《中国好歌曲》的话题度和收视率赶不上同门师兄,却因为抓住了行业痛点,加上捧红了《野子》等热门歌曲,从而成功立足。
《中国好歌曲》的成功,相信也给《中国新歌声》带来了很大的信心。对于一档全新的原创节目来说,《中国新歌声》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更多的仍然是制造IP的机会。中国需要自己的音乐节目IP,至少是尝试,视频网站的发展历程已经证明了,天价买版权是一个无底洞,国人终究需要自己的原创内容。
这似乎正在成为一个趋势。从《中国好歌曲》开始,最近两年,国内出现了多个原创音乐综艺节目。但最机会成为IP的,仍然是《中国新歌声》。
这是因为:首先,《中国新歌声》具有庞大的观众基础,全国网数据显示,浙江卫视《中国新歌声》第一季第一期,CSM全国网收视率高达2.24,仅次于《奔跑吧!兄弟》今年的收视纪录;其次,《中国新歌声》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其产业链条是各种音乐节目中最完整的;再次,上文中提到,《中国新歌声》正在全面提升节目的精神内核,这是IP生产的关键。
所谓IP,最关键是精神层面的情感铺设,是用户和品牌之间的情感勾连,只有当这种勾连达到铁板一块的时候,IP才能真正成立。
为什么《中国新歌声》形态上变化如此之大,但收视率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呢?我认为正是因为节目已经跟观众建立起了一定的情感勾连,观众每年这个时候收看节目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生活方式,这是《中国新歌声》未来能成为IP的核心,也是原创音乐综艺“制造IP”的重中之重。
对于《中国新歌声》的IP制造之路来说,有个利好又是不得不提的:中国音乐行业正在止跌回升,行业越来越需要《中国新歌声》这样的节目来承担艺人孵化的功能。而《中国新歌声》背后,除了节目本身的IP化外,还同时为行业孵化IP,并且与《中国好歌曲》等一起构筑全新的音乐商业模式,这才是“制造IP”的真正价值所在。
转载请注明来自海坡下载,本文标题:《大陆娱乐网站建设(制作IP中国原创音乐综艺的新起点)》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