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一场以“植此青绿,科艺共生”为主题的成渝青少年科技教育交流活动在重庆两江新区金山学校栖霞路校区举行。来自成都市的40位科学教师与金山学校师生共聚一堂,以科学为媒,以创新为桥,共探跨学科融合教育新路径,共绘成渝双城教育协同发展新画卷。
活动现场展示的学生作品引人注目:运用数字雕刻技术制作的叶脉模板,通过现代提取工艺获得的植物色素画作,融合传统技法的叶拓染工艺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学生扎实的科学素养,更彰显了出色的艺术表现力,成为学校“科艺共生培育思维”育人理念的生动注脚。
活动伊始,金山学校韩笑副校长在致辞中表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国家重大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教育工作者更应主动担当作为。我们以‘叶’为起点,探索科学教育与艺术素养的深度融合,正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创新人才的具体实践。”她指出,金山学校始终秉持“至善教育”理念,通过打造沉浸式跨学科实践空间,系统推进科技教育融合发展。她强调,学校将持续深化跨学科课程建设,与成都教育同仁携手共建科技教育协同发展新模式。
在《植物的叶》科学实践课上,王斌老师引导学生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学探究。课程以“叶片形态与功能适应性”为核心,学生们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处理法去除叶肉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叶脉网络结构,探究其输导功能与力学支撑原理。
“叶脉不仅是植物的‘生命通道’,更是自然进化的智慧结晶。”王老师的讲解传递出明确的跨学科学习目标:科学教育要在实践中培养系统性思维,既要理解叶脉的生物学功能,又要感悟其结构之美。来自成都温江区的教师代表魏琴表示:“这堂课将科学探究与工艺制作完美结合,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展现了科学教育的深度与广度。”
在教学展示环节,徐莉老师以《自然笔记:打开跨学科学习生态之窗》为题,系统介绍了金山学校“自然笔记”课程的设计理念。该课程以植物叶片为主题,构建了从科学观察到艺术创作,从数据分析到文学表达的完整学习链条,实现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多学科的有机融合。
在实践研讨环节,成渝两地教师围绕叶脉书签的制作工艺优化展开深度交流。通过对比不同树种的叶脉结构,探讨叶片腐蚀时间与浓度的最佳配比,研究叶脉染色工艺的创新方法,在科学实践中碰撞思维火花。
“这种以真实问题为导向的教研方式,让我们对跨学科教学有了更深理解。”成都市科学教师朱雪莲表示,“金山学校的实践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借鉴,我们将把这些创新做法带回成都,共同推进成渝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本次交流活动既是教学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成渝两地构建科教创新共同体的重要里程碑。通过课程共建、师资共育、资源共享,两地教育工作者在深度交流中凝聚智慧,在紧密合作中汇聚力量,共同探索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的新模式。
面向未来,成渝两地教育工作者将以科技教育为战略支点,深化跨学科融合,创新实践育人模式。在这片教育创新的沃土上,科艺融合的种子正生根发芽。两地的实践不仅着眼于当下成效,更致力于为培养面向未来的新一代贡献智慧与方案,以扎实行动回应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命题、新要求。
(图文/两江新区金山学校)
转载请注明来自海坡下载,本文标题:《优化展开(重庆两江新区金山学校举行2025年成渝青少年科技教育交流活动)》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