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网站建设君捷(庆父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郑州网站建设君捷(庆父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admin 2025-11-11 招贤纳士 18 次浏览 0个评论

孔子并不认为庆父坏

郑州网站建设君捷(庆父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庆父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郑州新郑 孟宪立

一.《左传》记载的鲁国政权之争

1.鲁国动荡继位之争——鲁选后君引发动荡,庆父因才遭受诋毁。

《左传》里面【经】是孔子《春秋》的内容,【传】是《左传》对《春秋》中相应内容的阐释。我们看看《左传》中的相关内容 :

庄公三十二年

【经】秋七月癸巳,公子牙卒。八月癸亥,公薨于路寝。冬十月己未,子般卒。公子庆父如齐。狄伐邢。

【传】初,公筑台临党氏,见孟任,从之。閟,而以夫人言许之。割臂盟公,生子般焉。雩,讲于梁氏,女公子观之。圉(yǔ)人荦(luò)自墙外与之戏。子般怒,使鞭之。公曰:「不如杀之,是不可鞭。荦有力焉,能投盖于稷门。」

公疾,问后于叔牙。对曰:「庆父材。」问于季友,对曰:「臣以死奉般。」公曰:「乡者牙曰庆父材。」成季使以君命命僖叔待于金咸巫氏,使金咸季鸩之,曰:「饮此则有后于鲁国,不然,死且无后。」饮之,归及逵泉而卒,立叔孙氏。

八月癸亥,公薨于路寝。子般即位,次于党氏。冬十月己未,共仲使圉人荦贼子般于党氏。成季奔陈。立闵公。

【译文】当初,庄公建造高台,可以看到党家。在台上望见党氏的女儿孟任,就跟着她走。孟任闭门拒绝。庄公答应立她为夫人。她答应了,割破手臂和庄公盟誓,后来就生了子般。一次正当雩(yú)祭,事先在梁家演习,庄公的女公子观看演习,圉人荦从墙外对她调戏。子般发怒,让人鞭打荦。庄公说:“不如杀掉他,这个人不能鞭打。他很有力气,可以举起稷门的城门,能将门扇远远地扔出去。”

庄公得了重病,向叔牙询问继承人的事。叔牙回答说:“庆父有才能。”向季友询问,季友回答说:“臣用死来事奉子般。”庄公说:“刚才叔牙说‘庆父有才能’。”季友就派人用国君的名义让僖叔(叔牙)等待在鍼(针zhēn)巫家里,让鍼巫用毒酒毒死叔牙,说:“喝了这个,你的后代在鲁国还可以享有禄位;不这样,你死了,后代还没有禄位。”叔牙喝了毒酒,回去,到达逵(kuí)泉就死去了。鲁国立他的后人为叔孙氏。

八月初五日,鲁庄公死在正寝里。子般即位,住在党氏家里。冬季,十月初二日,共仲派圉人荦在党家刺死了子般。成季逃亡到陈国。立闵公为国君。

《左传》在这里描述了“圉人荦与子般结仇”,“庆父也是继位人选,季友毒死叔牙”, “荦在党家刺死了子般”三件事。荦在党家刺死了子般,究竟是不是共仲指派圉人荦干的,这里存在疑问,仅一个“派”字,把罪名按到庆父的头上,缺乏说服力。孔子的《春秋》里是没有的。没人指派,圉人荦同样可以在党家刺死子般。《左传》凭什么就把这事“派”给了庆父?

2.为图霸业,齐国策反鲁国,仲孙湫献计——“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先看《左传》的相关内容:

■ 闵公元年

【经】春王正月。齐人救邢。夏六月辛酉,葬我君庄公。秋八月,公及齐侯盟于落姑。季子来归。冬,齐仲孙来。

【传】春,不书即位,乱故也。

夏六月,葬庄公,乱故,是以缓。

秋八月,公及齐侯盟于落姑,请复季友也。齐侯许之,使召诸陈,公次于郎以待之。「季子来归」,嘉之也。

冬,齐仲孙湫来省难。书曰「仲孙」,亦嘉之也。

仲孙归曰:「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公曰:「若之何而去之?」对曰:「难不已,将自毙,君其待之。」公曰:「鲁可取乎?」对曰:「不可,犹秉周礼。周礼,所以本也。臣闻之,国将亡,本必先颠,而后枝叶从之。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君其务宁鲁难而亲之。亲有礼,因重固,间携贰,覆昬乱,霸王之器也。」

【译文】元年春季,《春秋》没有记载即位,是由于动乱不能举行即位仪式。(显然,这是对《春秋》没有记载即位事件的解释。)

夏季,六月,安葬庄公。由于发生动乱,所以推迟了,过了十一个月才安葬。

秋季,八月,闵公和齐桓公在落姑结盟,请求齐桓公帮助季友回国。齐桓公同意,派人从陈国召回季友,闵公住在郎地等候他。《春秋》记载说“季子来归”,这是赞美季友。

冬季,齐国的仲孙湫前来对祸难表示慰问,《春秋》称之为“仲孙”,也是赞美他。仲孙回国说:“不除掉庆父,鲁国的祸难没完没了。”齐桓公说:“怎么样才能除掉他?”仲孙回答说:“祸难不止,将会自取灭亡,您就等着吧!”齐桓公说:“鲁国可以取得吗?”仲孙说:“不行。他们还遵行周礼。周礼,是立国的根本。下臣听说:‘国家将要灭亡,如同大树,躯干必然先行仆倒,然后枝叶随着落下。’鲁国不抛弃周礼,是不能动它的。您应当从事于安定鲁国的祸难并且亲近它。亲近有礼仪的国家,依靠稳定坚固的国家,离间内部涣散的国家,灭亡昏暗动乱的国家,这是称霸称王的方法。”

《左传》在这里描述了,闵公元年,庆父在鲁国,鲁国已经安定了,六月葬了庄公。季友不在鲁国。秋季,八月,闵公和齐桓公在落姑结盟,请求齐桓公帮助季友回国。到底是齐桓公非要让季友回国呢还是怎么回事?值得考虑。联系上下文,齐国逼迫闵公带回季友的可能性比较大,不然就无法实施策反鲁国的策略。在这里没有庆父阻挡季友回国的记载。

更重要的是《左传》在这里描述了“不去庆父,鲁难未已”的原委。鲁国乱象已过,又到冬天。冬季,齐国的仲孙湫前来对“一年多前的祸难”表示慰问。究竟是来慰问,还是来看季友的表现,抑或是对季友面授机宜?不得而知。而仲孙回国说:“不除掉庆父,鲁国的祸难没完没了。”鲁国和齐国的关系是,齐国想成霸业,自然鲁国是其收编的对象,实际是敌对国的关系。看下文,敌国的仲孙湫意思,就是不除掉庆父,挑拨庆父与季友的矛盾,使鲁国的祸难不结束,以达成霸业。“敌人”认为庆父坏,“自己”不能和敌人一样看法。“不去庆父,鲁难未已”是仲孙湫计谋,是齐国的颠覆鲁国的策略,绝不是说庆父坏。以此说庆父坏,是肤浅和歪曲的体现。

3.闵公二年闵公之死——处事不平闵公遭贼, 争位失利庆父遭污

《左传》的相关内容:

【经】春王正月,齐人迁阳。夏五月乙酉,吉禘于庄公。秋八月辛丑,公薨。九月,夫人姜氏孙于邾。公子庆父出奔莒。冬,齐高子来盟。十有二月,狄入卫。郑弃其师。

【传】初,公傅夺卜齮田,公不禁。

秋八月辛丑,共仲使卜齮贼公于武闱。成季以僖公适邾。共仲奔莒,乃入,立之。以赂求共仲于莒,莒人归之。及密,使公子鱼请,不许。哭而往,共仲曰:「奚斯之声也。」乃缢。

闵公,哀姜之娣叔姜之子也,故齐人立之。共仲通于哀姜,哀姜欲立之。闵公之死也,哀姜与知之,故孙于邾。齐人取而杀之于夷,以其尸归,僖公请而葬之。

成季之将生也,桓公使卜楚丘之父卜之。曰:「男也。其名曰友,在公之右。间于两社,为公室辅。季氏亡,则鲁不昌。」又筮之,遇《大有》之《乾》,曰:「同复于父,敬如君所。」及生,有文在其手曰「友」,遂以命之。

【译文】当初,闵公的保傅(老师)夺取卜齮(yǐ)的田地,闵公不加禁止。秋季,八月二十四日,共仲指使卜齮在武闱杀害闵公。成季带着僖公跑到邾国。共仲逃亡到莒国。季友和僖公就回到鲁国,拥立僖公为国君。用财货到莒国求取共仲,莒国人把他送了回来。共仲到达密地,让公子鱼请求赦免。没有得到同意,公子鱼哭着回去。共仲说:“这是公子鱼的哭声啊!”于是上吊死了。

闵公是哀姜的妹妹叔姜的儿子,所以齐人立他为国君。共仲和哀姜私通,哀姜想立他为国君。闵公的被害,哀姜事先知道内情,所以逃到邾国。齐人向邾人索取哀姜,在夷地杀了她,把她的尸首带回去,僖公请求归还尸首安葬。

成季将要出生的时候,鲁桓公让掌卜官楚丘的父亲占卜。他说:“是男孩子。他名叫友,是您的右手;处于周社和亳社之间,作为公室的辅助。季氏灭亡,鲁国不能盛昌。”又占筮,得到《大有》变成《乾》,说:“尊贵如同父亲,敬重如同国君。”等到生下来,在手掌心有个“友”字,就以友命名。

这里记的是闵公没有禁止保傅(老师)夺取卜齮的田地在先,后来到秋季卜齮在武闱杀害闵公。《左传》又在这里用“共仲指使”,把这个事有安在了庆父的名下。孔子的《春秋》里是没有的。紧接着记“成季以僖公适邾共仲奔莒乃入立之。”,成季带着僖公跑到邾国。共仲逃亡到莒国。季友和僖公就回到鲁国,拥立僖公为国君。倘若是“共仲指使”,共仲逃走就有疑问了。

接下来,说闵公与齐人的关系、哀姜与共仲的关系,齐人参与了这个事情。鲁国的动荡与敌人齐国的参与是分不开的,是个不争的事实。而说哀姜与共仲私通,是牵强的------私就是不让人知道,让人知道了要么是被人猜测人云亦云的知道,要么在当时就不是私,而被后人说成是私通。这两种情况明显都是文学化的内容,是不能做为正史的,在《春秋》里孔子没有记,是可以理解的。

关键的是下面。《左传》有描述了一段关于季友的神话,在愚昧时期,人们是会相信的。在文明的现在看,显而易见的是神化了季友,体现了作者“赞扬季友,诋毁庆父”的褒贬倾向,并成就了“处事不平闵公遭贼, 争位失利庆父遭污”的记述。足见《左传》文学化描述的这些内容,不是可信的真实历史,可做为史料被演绎的佐证,反复去伪存真。

所以说,《左传》记述的庆父害死子般、闵公、与哀姜私通是不可信的。《左传》对庆父的记述是适应“成则王侯败则贼”的舆论模式而产生的歪曲记述。别人怎么看,我们干涉不了,而我们这些后人不能在不公正模式的引导下,再这样以讹传讹的传下去。

二.《左传》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1.《左氏春秋》是“左丘明”对孔子《春秋》的推论解释

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依据司马迁的说法,“左丘明”害怕弟子对孔子的《春秋》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怕被理解错了,失去真实性,而“论其语”写的《左氏春秋》。难道“左丘明”理解的、说的就符合真实的历史吗?符合孔子写的《春秋》真实性吗?值得怀疑。

2. 《左传》作者距春秋早期数百年,不具有知道真正事实的可能性

唐朝的赵匡首先怀疑《左传》不是左丘明所作,但并无任何依据。此后,有些学者也持怀疑态度。叶梦得认为作者为战国时人;郑樵《六经奥论》认为是战国时的楚人;朱熹认为是楚左史倚相之后;项安世认为是魏人所作。

战国时期的作者,距庆父之时数百年,不具有掌握春秋早期史实的可能性,所知道的也是“传下来的”。传下来的的内容,就避免不了被“成则王侯败则贼”的舆论模式所限制。内容自然充斥着不合史实的特性。

3.依据后人的评价,可知《左传》史学意义远不如文学意义,可做信史的程度比较低。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和文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左传》是一部集大成式的史学巨著。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相斫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它表现在:长於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

《左传》虽是历史著作,但与《尚书》《春秋》有所不同,它“情韵并美,文彩照耀”,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特点可概括为: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时间(事件)的故事情节化;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因“韵文照耀”,大家记住了“不去庆父,鲁难未已”这句话,而少有人去理解原貌,是一典型的因辞美而谬历史的“文学典故”。 《左传》所记庆父弑君及相关内容,也是文学化的产品,信无理由,自不必信。

三.《左传》来源于孔子的《春秋》,春秋是怎样记载相关史料的呢?

1.孔子认为庆父弑君吗?

孔子《春秋》记载弑君的有二十三处:

1.隐公 四年春王二月莒人伐杞取牟婁。戊申衛州吁弑其君完。

2.桓公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與夷及其大夫孔父。

3.庄公 八年冬十有一月癸未齊無知弑其君諸兒。

4.庄公十有二年 秋八月甲午宋萬弑其君捷及其大夫仇牧。

5.僖公33 十年春 晉裏克弑其君卓及其大夫荀息。

6.文公 元年 冬十月丁未楚世子商臣弑其君頵。

7.文公 十有四年九月齊公子商人弑其君舍。

8.文公 十有六年冬十有一月宋人弑其君杵臼。

9.文公 十有八年夏五月戊戌齊人弑其君商人。

10.文公18 十有八年冬十月 莒弑其君庶其。

11.宣公 二年秋九月乙丑晉趙盾弑其君夷皋。

12.宣公 四年夏六月乙酉鄭公子歸生弑其君夷。

13.宣公 18十年春五月癸巳陳夏征舒弑其君平國。

14.成公18 十有八年春王正月庚申晋弑其君州蒲。

15.襄公二十有五年夏五月乙亥齊崔杼弑其君光。

16.襄公 二十有六年春王二月辛卯衛寧喜弑其君剽。

17.襄公 二十有九年夏五月庚午衛侯衎卒閽弑吳子餘祭。*

18.襄公31 三十年春夏四月蔡世子般弑其君固。

19.昭公32 十有九年夏五月戊辰許世子止弑其君買。

20.昭公 二十有七年夏四月吳弑其君僚。

21.定公15 十有三年冬 薛弑其君比。

22.哀公16 六年秋七月 齊陳乞弑其君荼。

23.哀公 十有四年六 齊人弑其君壬於舒州。

《春秋》中没有一处是记庆父弑君的,可见孔子不认为庆父弑君。

2.孔子对庆父称“公子庆父”

孔子的《春秋》中,记录庆父的关键内容有:

庄公二年

春王二月葬陳莊公。夏公子慶父帥師伐於餘丘。

庄公三年

春王正月,溺会齐师伐卫。

庄公三十有二年

春城小谷。夏宋公、齊侯遇於梁丘。秋七月癸巳公子牙卒。八月癸亥公薨於路寢。冬十月己未子般卒。公子慶父如齊。狄伐邢。

闵公二年

春王正月齊人遷陽。夏五月乙酉吉禘於莊公。八月辛丑公薨。九月夫人姜氏孫於邾。公子慶父出奔莒。冬齊高子來盟。十有二月狄入衛。鄭棄其師。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在《春秋》中,记录庆父时都称为公子庆父。《春秋》中并不是对公子们的记述都用公子的称谓。孔子在《春秋》中记“庄公三年溺会齐师伐卫”时,却没有“公子”二字。然而,三处出现“庆父”的记载,孔子皆称“公子庆父”。 《春秋》中也没有庆父与哀姜私事的记载。《左传》所说相关内容来源于何处,令人匪夷所思,无从知晓。细究起来,《左传》写的这一内容,文学化的程度很高,不足为信。孔子称的“公子”难道会是这样吗?《左传》所述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

孔子这样称呼庆父,自有他的道理。孔子被尊为圣人,他称“庆父”为“公子”的公正合理性,是不必怀疑的。孔子的记述给后世留下了洁身和受人尊敬的庆父。我等后人,应当象孔子那样公平的看待“庆父”;切记,一定不能人云亦云,诋毁“庆父”。别人会在“成则王侯败则寇”的舆论模式下,不负责任的随风倒,肆意发挥乃至泼污,我们管不了;但是,我们要敬重孔子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尊重孔子的评判,尊重先祖庆父,我们要对自己负责任。我们不能象别人那样不负责任的歪曲与传播!

3.《春秋》中与哀姜相关的记载

庄公二年

春王二月,葬陈庄公。夏,公子庆父帅师伐于余丘。秋七月,齐王姬卒。冬十有二月,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

庄公四年

春王二月,夫人姜氏享齐侯于祝丘。…冬,公及齐人狩于禚。

庄公五年

春王正月。夏,夫人姜氏如齐师。

庄公七年

春,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防。冬,夫人姜氏会齐侯于谷。

庄公九年

春,齐人杀无知。公及齐大夫盟于既。夏,公伐齐纳子纠。齐小白入于齐。秋七月丁酉,葬齐襄公。八月庚申,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九月,齐人取子纠杀之。冬,浚洙。

■ 庄公十年

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二月,公侵宋。三月,宋人迁宿。夏六月,齐师、宋师次于郎。公败宋师于乘丘。秋九月,荆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冬十月,齐师灭谭,谭子奔莒。

庄公十一年

春王正月。夏五月,戊寅,公败宋师于鄑。秋,宋大水。冬,王姬归于齐。

庄公十五年

春,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会于鄄。夏,夫人姜氏如齐。(《左传》春,复会焉,齐始霸也。)

庄公十九年

春王正月。夏四月。秋,公子结媵陈人之妇于鄄,遂及齐侯、宋公盟。夫人姜氏如莒。冬,齐人、宋人、陈人伐我西鄙。

庄公二十年

王二月,夫人姜氏如莒。

■ 庄公二十一年

春,王正月。夏五月辛酉,郑伯突卒。秋七月戊戌,夫人姜氏薨

■ 庄公二十二年

春王正月,肆大眚。癸丑,葬我小君文姜。

庄公二十四年

王三月,刻桓宫桷。葬曹庄公。夏,公如齐逆女。秋,公至自齐。八月丁丑,夫人姜氏入。戊寅,大夫宗妇觌,用币。(秋季,哀姜来到鲁国,庄公让同姓大夫的夫人相见,相见时用玉帛作为见面礼)

庄公三十二年

春,城小谷。夏,宋公、齐侯遇于梁丘。秋七月癸巳,公子牙卒。八月癸亥,公薨于路寝。冬十月己未,子般卒。公子庆父如齐。狄伐邢。

■ 闵公二年

春王正月,齐人迁阳。夏五月乙酉,吉禘于庄公。秋八月辛丑,公薨。九月,夫人姜氏孙于邾。公子庆父出奔莒。冬,齐高子来盟。十有二月,狄入卫。郑弃其师。

僖公元年

春王正月。齐师、宋师、曹伯次于聂北,救邢。夏六月,邢迁于夷仪。齐师、宋师、曹师城邢。秋七月戊辰,夫人姜氏薨于夷,齐人以归。楚人伐郑。八月,公会齐侯、宋公、郑伯、曹伯、邾人于柽。九月,公败邾师于偃。冬十月壬午,公子友帅师败莒于郦。获莒拏。十有二月丁巳,夫人氏之丧至自齐。

■ 僖公二年

春王正月,城楚丘。夏五月辛巳,葬我小君哀姜。虞师、晋师灭下阳。秋九月,齐侯、宋公、江人、黄人盟于贯。冬十月,不雨。楚人侵郑。

在这一段历史中,孔子《春秋》中记述了两位“姜氏”。第一位姜氏,从庄公二年到庄公二十一年薨(死)7次参与外交活动,庄公二十二年安葬,被称为小君文姜。可见文姜在当时的鲁国中的地位及作用是很重要的;第二位姜氏,从“庄公二十四年夏逆(迎)秋姜氏入、戊寅日大庆”,记到僖公元年死,共十一年时间。僖公二年安葬,被称为小君哀姜。虽没记载参与外交活动,但从被称为“小君”可知哀姜在鲁国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哀姜与庆父在处理国事上有分歧或者异议,有交往是正常的。以此诋毁庆父是不应该的,更是不能让重视历史的人接受与认可的。

孔子《春秋》中没有记述哀姜与庆父的“私”,可见,《左传》所说是后人的猜测与编派,是传记文学的产品,是不可信的。孔子《春秋》中所记的“哀姜与庆父之间是无私的”。至此,孔子《春秋》中给我们留下的庆父是受孔子尊称的“公子庆父”,并不是弑君和很坏的庆父。

综上所述

庆父是我们的祖先,鲁国贵族,站在鲁国的角度,我们不能因敌国(齐国)“不去庆父鲁难不已”的策反谋略,而诋毁他;不能因为《左传》臆断式的阐释而给他戴上可恶的帽子;更不能屈于舆论模式丧失理智,人与亦云。我们做为庆父的后人,应该坦然接受孔子给我们留下的“公子庆父”的正面形象,归还他公正;并应在适当时机,有理有据告诉其他人,真实的庆父是什么样的人。

转载请注明来自海坡下载,本文标题:《郑州网站建设君捷(庆父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8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