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光伏行业依旧深陷“价格战”泥潭,东方日升(300118)的三季报交出了一份“喜忧参半”的答卷:亏损幅度持续收窄、现金流显著改善,显现出业绩修复的微弱曙光,但营收大幅下滑、毛利率触底、核心业务转型不及预期等问题仍如阴影笼罩。这家曾跻身光伏组件头部阵营的企业,正站在“扭亏重生”与“转型遇阻”的十字路口,其未来走向备受市场关注。
一、财务表现:减亏信号显现,盈利与偿债压力仍存
2025年前三季度,东方日升的财务数据呈现出明显的“分化特征”,短期改善迹象与长期基本面隐患并存。
(一)营收下滑未止,亏损收窄趋势明确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04.67亿元,同比大幅下滑29.76%,较上年同期减少44.36亿元;归母净利润为-9.33亿元,尽管仍处于亏损状态,但亏损额同比收窄40.16%,相当于减亏6.26亿元。从单季度走势看,第三季度营收同比下降31.95%,但归母净利润同比提升57.39%,连续两个季度呈现减亏态势,显示公司经营层面正在逐步调整改善。不过,相较于2024年全年-35亿元至-27亿元的巨亏(上市以来最差业绩),当前的修复力度仍显薄弱。
(二)盈利能力触底,毛利率创近年新低
行业激烈的价格竞争持续挤压盈利空间,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仅为2.61%,较上年同期下降6个百分点,较上一季度也减少0.49个百分点;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为-8.87%,盈利能力处于历史低位。这一数据反映出公司产品附加值不足,在光伏组件“低价抢单”的市场环境中,成本控制与定价能力均面临严峻考验。值得注意的是,费用管控未能完全对冲毛利率下滑的影响,前三季度销售净利率为负,整体盈利结构仍待优化。
(三)现金流改善亮眼,偿债能力依旧偏弱
财务数据中的一大亮点是现金流状况的显著好转。前三季度,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达到10.33亿元,同比实现由负转正;每股经营性现金流为0.91元,同比大幅增长123.51%,显示公司资金回笼效率有所提升。但偿债压力并未得到根本性缓解,截至三季度末,公司资产负债率高达70.83%,货币资金对流动负债的覆盖率仅为22.53%,流动比率仅0.61,短期偿债能力依然处于较弱水平。此外,公司近三年经营现金流均值仍为负数,长期资金链健康度有待改善。
二、核心业务:转型“光储协同”,多板块表现分化
面对行业困境,东方日升全力推进从“组件单核心”向“光储协同”的战略转型,但各业务板块发展节奏不一,转型成效尚未完全显现。
(一)组件业务:基本盘收缩,HJT技术落地滞后
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仍是公司营收主力,但业务规模持续收缩。2025年上半年,该板块营收占比已降至51.12%,较上年同期的76.66%大幅下滑;组件出货量较巅峰时期明显萎缩,虽在国内上半年组件招投标市场以1836.99兆瓦的中标量位列第六,成功入围中核集团25GW N型组件集采项目,但全球出货量已跌出TOP10行列。公司押注的HJT(异质结)技术虽有突破,伏曦系列组件量产功率达740Wp+,转换效率超23.5%,但面临TOPCon技术的主导挤压和BC技术的异军突起,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更关键的是,原计划2024年投产的5GW HJT电池片项目两度延期,最新计划推迟至2026年底投产,总投资达74亿元的项目进展缓慢,导致技术红利难以转化为市场份额。
(二)储能业务:定位核心增长点,实际表现不及预期
储能被公司视为“第二增长曲线”,目标是实现营收占比25%的战略目标。尽管公司在2025年初与巴西MTR Solar公司签署1GW储能系统战略合作协议,展现出海外市场拓展的积极态势,但业绩兑现速度明显滞后。2025年上半年,储能系统业务收入仅为4.76亿元,同比微增0.27%,占总营收的比例仅6.4%,增速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与既定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反观行业整体,2024年中国储能锂电池出海订单超120GWh,东方日升的储能业务未能跟上行业增长步伐。
(三)光伏电站EPC:短期业绩支柱,支撑作用凸显
在组件和储能业务表现疲软的情况下,光伏电站EPC与转让业务成为公司营收的“稳定器”。2025年上半年,该板块实现营收26.42亿元,同比暴增127.85%,占总营收的35.5%。公司成功中标大唐集团2025-2026年度光伏组件框架采购项目,并成为中国石油体系内的重要组件供应商,项目覆盖集中式电站与分布式发电等多个场景,有效分散了对单一组件业务的依赖。
(四)全球化布局:积极拓展海外,订单落地尚需时日
公司加大海外市场开拓力度,参与美国国际清洁能源展、瑞典太阳能展等多个国际展会,展示光储一体化解决方案,重点布局美洲、北欧等市场。除巴西1GW储能订单外,公司在海外大型地面电站和工商业场景的拓展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受限于项目建设周期和收入确认节奏,短期尚未形成规模化业绩贡献。
三、成长催化剂:技术突破与订单落地成关键
尽管当前面临诸多挑战,东方日升仍有望凭借技术迭代与业务拓展实现基本面改善,核心增长点集中在三大方向。
(一)HJT技术规模化量产预期
作为公司技术战略核心,HJT技术的突破仍是未来价值重估的关键。截至2025年一季度,全球HJT产能规划超100吉瓦,实际落地40-45吉瓦,兴业证券预测2025年HJT渗透率有望达到8%。东方日升若能在2026年底顺利推进5GW HJT项目投产,并实现降本增效,有望在N型技术竞争中抢占一席之地。
(二)海外光储订单逐步兑现
公司在海外市场积累的储能与组件订单具备长期释放潜力。随着巴西1GW储能项目进入执行阶段,以及欧美、东南亚等市场的持续开拓,海外业务有望成为未来营收增长的重要引擎。此外,公司计划发行不超过5亿欧元境外债券,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为海外项目落地提供资金支持。
(三)电站EPC业务持续发力
国内大型能源集团的集采项目为公司EPC业务提供了稳定需求。中核集团26.667吉瓦年度集采、大唐集团框架采购等项目的落地,将支撑公司短期营收稳定,为核心业务转型争取时间。
四、潜在风险提示:多重挑战考验转型决心
东方日升的转型之路布满荆棘,内部治理、行业竞争、财务健康等多重风险亟待化解。
(一)内部治理缺陷与管理层不稳定
2025年10月,公司因“未按规定及时披露重大事件进展”“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等问题,收到宁波证监局《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被责令改正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监管谈话,暴露内部控制与信息披露漏洞。同时,高管团队频繁变动加剧经营不确定性,2024年以来已有7位高管离职,上市至今已更换5任总裁,平均任期不足2年,可能影响战略执行力。
(二)技术路线竞争与成本压力
光伏技术路线竞争白热化,TOPCon技术已实现规模化量产并主导市场,BC技术成为2025年行业“黑马”,多家一线企业加速布局。东方日升HJT技术若不能尽快突破成本瓶颈,可能面临技术路线落后的风险。此外,行业产能过剩导致价格战持续,进一步挤压盈利空间。
(三)财务基本面仍存隐患
尽管经营性现金流短期改善,但公司资产负债率高达70.83%,流动比率仅0.61,短期偿债压力较大。近三年经营现金流均值为负,资金链紧张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若后续项目投资与订单执行需要大量资金,可能面临融资压力。
(四)业务转型不及预期风险
储能业务增速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与25%的营收占比目标差距较大;HJT项目两度延期,技术红利转化滞后;高性能功能材料业务转型成效尚未显现,多重业务转型不及预期可能导致公司错失行业发展机遇。
五、总结:转型阵痛期的“观察型标的”
东方日升当前的发展态势,是光伏行业周期性调整与企业战略转型碰撞的典型缩影。短期来看,亏损收窄、现金流改善、电站EPC业务增长等积极信号,为公司带来了修复预期;但营收下滑、毛利率低迷、核心业务转型滞后等问题,仍制约着其基本面的根本性好转。
中长期而言,公司的价值重估取决于两大核心变量:一是HJT技术能否如期实现规模化量产并突破成本瓶颈,在N型技术竞争中建立差异化优势;二是储能业务能否加速订单落地,真正成长为支撑业绩的第二增长曲线。
对于市场而言,东方日升更适合作为“观察型标的”,需持续跟踪其HJT项目进展、储能订单兑现节奏、财务健康度改善情况以及内部治理优化成效。在行业竞争格局未明朗、公司基本面未发生实质性反转前,其发展仍存在较高不确定性。
转载请注明来自海坡下载,本文标题:《内部优化成效(东方日升转型阵痛HJT迟迟不落地)》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