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地理优化(二中入校视导听评课八年级地理 加力华115)

八年级下册地理优化(二中入校视导听评课八年级地理 加力华115)

admin 2025-11-10 社会资讯 20 次浏览 0个评论

海洋资源的类型、分布及开发利用

本次课堂围绕海洋资源展开,讲解了其主要类型、在我国的分布,以及开发利用情况。

·海洋资源类型:包括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化学资源、能源、空间资源。盐类属化学资源,油气属矿产资源。

·我国海洋概况:我国是海洋大国,东部临四海一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太平洋),海岸线长1.8万千米。

·海洋生物资源:

·渔场分布:我国渔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水深不足200米的浅海大陆架。

·形成条件:气候温暖、光照充足,多位于河流入海口,饵料丰富。

·捕捞与养殖:1990年后海水养殖比例超海洋捕捞,可保障消费,保护野生渔业资源。

·海洋化学资源:

·盐场分布:我国两大重要盐场为布袋盐场(台湾省)和长芦盐场。

·晒盐条件:长芦盐场暖春到初夏晒盐,此时气温高、降水少、晴天多、蒸发旺盛;布袋盐场地处背风坡,降水少、蒸发快,且纬度低气温高。

·海洋矿产资源: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渤海和南海北部的大陆架。

·海洋空间资源:

·历史发展:古代有郑和下西洋,现代建立众多海港与海运航线。

·港口分布:我国形成5大港口群(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等),沿海静海区域港口建设多,我国95%进口贸易靠海洋运输。

二中入校视导听评课-八年级地理 加力华(11.5)

“海洋资源的类型、分布及开发利用”一课评课报告(教研员)

一、课堂优点

(一)核心素养目标聚焦地理本质,落地有效

本节课紧扣“区域认知”核心素养,通过讲解我国渔场、盐场、油气资源的分布规律,帮助学生建立海洋资源的空间认知框架;结合捕捞与养殖的产量变化、晒盐条件分析,培养学生“综合思维”;渗透海洋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的理念,强化“人地协调观”,素养目标与教学内容高度契合,符合初中地理教学要求。

(二)课堂设计逻辑严谨,贴合学生认知

教学环节遵循“生活导入—类型梳理—分布探究—开发利用—练习巩固”的主线,层层递进。从学生熟悉的盐、鱼虾等生活物品切入,自然引出海洋资源类型;再结合课本插图,逐一探究生物、化学、矿产、空间等资源的分布及开发条件,将抽象的地理知识与具象的图表、生活实例结合,降低学生理解难度,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

(三)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引导精准

教师善于运用“读图三步法”“问题链引导”等教学方法,如引导学生通过图名、图例分析渔场分布特征,通过“为什么1990年后养殖超捕捞”“长芦盐场为何选暖春到初夏晒盐”等问题,推动学生主动思考;注重知识衔接(如回顾上节课矿产资源分类),及时纠正学生认知偏差(如盐类、油气资源的类型归属),体现了较强的课堂把控能力。

(四)学生参与度较高,互动实效强

课堂采用“提问回答—读图分析—小组思考”等多元互动形式,学生能主动回应教师问题(如说出四海一洋、两大盐场),在分析渔场形成条件、晒盐优势等问题时积极思考并表达观点;通过课本插图解读、优化设计判断题练习,及时检验学习效果,实现了“学练结合”,提升了课堂学习效率。

二、改进建议

(一)核心素养目标可进一步深化与拓展

“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可增加海洋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如过度捕捞、海洋污染)及应对措施的讲解,避免仅停留在“养殖保护野生资源”的浅层认知;“地理实践力”可适当融入简单的实践活动,如让学生结合本地实际,思考海洋资源对生活的影响,增强知识的应用性。

(二)课堂细节把控需更严谨

讲解五大港口群时,未明确具体名称(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南沿海、西南沿海),仅让学生看图回应,导致学生认知模糊,需清晰板书或引导学生明确记忆。

(三)教学方法可更灵活,提升学生主体性

课堂提问多为教师主导的“一问一答”,可增加小组合作探究环节,如让学生分组讨论“布袋盐场的晒盐条件”,结合地形、纬度等因素自主总结;对于油气资源、空间资源的讲解较简略,可补充短视频或案例(如我国海上风电开发实例),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四)知识衔接与拓展需更自然

讲解海洋能源资源时,仅提及风电、潮汐能但未展开,可简要说明其分布特点或开发意义,完善知识体系;回顾旧知(如海岸线长度、海底地形)时,部分学生遗忘,可提前设计简单的复习小卡片,帮助学生快速衔接,避免影响新知识的学习节奏。

二中入校视导听评课-八年级地理 加力华(11.5)

转载请注明来自海坡下载,本文标题:《八年级下册地理优化(二中入校视导听评课八年级地理 加力华115)》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0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