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业老板会有个疑问: “为啥我花了那么多钱建仓库、招人,结果货还老出错,发货慢,客户还总投诉?”
答案其实很简单: 仓库里最基本的4个动作,没管住。
别看仓库不像销售那样“赚钱”,但仓库搞不好,钱真是往外流
—— 拣错货的成本、盘点不准的成本、库存积压的成本、客户退货的成本,最后全堆到财务和老板头上。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仓库管理中最容易被忽视但最关键的4个动作:
收货、上架、拣货、复核发货。
哪里容易错?怎么优化?要看哪些数据?有没有方法能管住?
以下解读所用到的WMS管理系统,已经整理成模版——业务管理模板中心-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中心-简道云
其实仓库管理,说白了就两个字:效率。
你花了多少钱租仓库、招仓管员、搞WMS系统,最终老板最关心的只有一点:
准时、准确、高效地把货发出去,别出错、别积压、别掉链子。
那问题来了,效率从哪来?
不是靠某一个聪明人多干了,而是靠流程跑得顺。
而这四个动作——收货、上架、拣货、复核发货,恰恰就是仓库作业里最关键的“主线流程”
1. 收货:第一步就要把关好收货不是“收到了就好”,而是把货物从供应商手里正式“接过来”的过程,它是仓库作业的起点。
主要动作包括:
核对到货通知单(或采购订单)检查实物与单据是否一致(数量、品类、批次、保质期等)记录异常(如破损、少货、多货)入系统、打标签上架是把收货区的货物,转移到正式存储区的过程,也就是让它“归位”。
别小看“放在哪”,放得合理,能大幅提高拣货效率、减少来回搬动;放得乱,后面全是坑。
常见的上架方式有:
固定货位:A货就放A区,规则死但找得快随机货位+系统指引:动态分配位置,提升空间利用率(但系统必须管得住)拣货就是根据订单,把仓库里对应的货品“拿出来的过程。
这一步最容易出错:拣错货、漏拣、重复拣、拣货路线绕来绕去……
几种常见拣货方式:
按订单拣货(适合订单少、SKU少的业务)波次拣货(集中多个订单一起拣)分区拣货+合单(大型仓库常用)按货到人系统(自动化拣货,用在大电商仓)拣货如果乱了,客户那边就是延迟、错货、差评。
4. 复核+发货:最后一道保险线拣货拣完,还不能直接发。复核是再次确认拣货是否准确的动作,是整个作业流程的最后一道防线。
一般复核的动作包括:
再次扫描核对SKU、数量、批次检查包装是否合规(破损、封箱情况)打包贴单、生成运单、通知物流上门取件做得好的企业,发货流程和客户体验是非常顺滑的:
用户下单后,后台自动分配拣货+打单仓库人员扫完货,直接触发物流接口订单状态实时更新,客户体验超好做得不好的企业:
发货慢弄错客户货退货率高、客服天天处理售后二、收货动作:第一步就出错,后面都是乱的收货是整个仓库流程的“第一棒”, 但很多公司把这一步想得太简单—— “收到货,摆进去就行了嘛。”
结果常见问题就来了:
没验货,来多少收多少,数据错了;条码不规范,入库难匹配;没做标识,后面拣货找不到;没登记批次,有效期管控全靠记忆……建议做法:收货前要有计划单(比如采购单、调拨单)——系统里要能提前查得到;按单收货,并用扫码设备或零代码系统(比如简道云)直接录入;贴码/打标,比如用打印机打印SKU码或批次码,贴到外箱上;数据实时同步入WMS或ERP系统,不要靠纸质单据事后补。说到底,收货动作不仅是“收”,更是“识别+校验+记录”。 收不清楚,后面就只能靠人脑补锅,那就不叫流程,那是事故。
三、上架动作:乱摆乱放,货一多就崩了很多中小仓库,看着整齐,其实货随便摆,摆哪里全靠经验。 员工熟的时候没问题,一换人就抓瞎: “这个货到底在哪一层?”
常见的上架问题:
没有固定库位或库位编码;同种货物随便放,导致库存分散;上架记录不及时,系统和实物脱节;高价值货品混放,风控难做。上架动作优化:从“人找货”变成“货找人”明确库位逻辑:不是随手一放,要建立ABC分类+高频库位优先的库位策略(比如A类快动商品优先靠近出货口,B类居中,C类靠后),通过WMS自动推荐库位。扫码入库+任务指派:上架单+扫码+任务流转,让上架员按系统路径执行,减少来回走动,提升效率。空库位实时管理:定期运行“库位复用分析”,避免资源浪费(比如某些半满托盘长期占用黄金库位)。延伸建议:对接采购或生产入库单,提前做“预上架规划”,系统分配上架任务时可智能避开满位或临时禁用区。
一个标准化上架动作,就像把东西放回家里的抽屉里,随时能拿,随时能查,这才是高效仓库的底层逻辑。
四、拣货动作:发错货、不准时,全卡在这里发货慢、发错货,90%的问题都出在“拣货”这个动作上。
有的公司还在纸质拣货单;有的员工靠记忆找货;有的SKU包装相似,视觉误判;有的货在多个库位,拣完一个找不到第二个。这些问题导致客户投诉、退货、退款,尤其是电商企业,单量大时问题就更严重。
拣货动作优化:降低人为判断,提升路径效率分拣模式灵活切换:小单用播种式,多单合并用波次拣货。拣货路径系统优化,避免“走Z字”。电子标签/语音拣货: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引入语音播报或电子标签设备,降低视觉依赖,提高准确率。订单热度分级:为高优先级订单分配优先拣货资源,同时进行“并行拣货”,提升时效。延伸建议:拣货过程加入“实时异常上报”功能,比如遇到缺货或标签脱落,系统可自动推送处理路径,避免卡单。
五、复核发货动作:最后一道保险,不能省很多老板觉得拣完货就万事大吉了,结果客户说: “我下单买了A,你发了B。”
其实,拣货和发货之间必须加一道“复核”动作,不然前功尽弃。
复核动作优化:不靠记忆靠系统一单一码+二次扫码校验:每个出库单必须通过“商品码+出库单号”二次比对,确保“拣得准、发得对”。称重联动:出库复核区设置电子称,对应订单的“理论重量”与“实称重量”对比,发现差异自动预警。拣货复核一体化:在订单少、人手紧的情况下,可通过“拣货+复核一体”的轻量模式,系统控制顺序和商品一致性。延伸建议:引入AI摄像头或PDA自动识别复核,尤其适合SKU形态稳定、订单结构标准的行业,如食品、日化、电商快消等。
六、如何用WMS系统提升仓库作业效率?说到底,人再认真,也扛不住流程复杂、SKU爆炸、客户催单的现实。
靠喊口号是没用的,靠系统、靠流程跑起来,才是真正高效、可控、能复制的仓库。
那 WMS 系统到底怎么帮仓库把收货、上架、拣货、发货做得更准更快更稳?咱们接着四个动作一项项来说。
WMS能做什么?
自动匹配采购单,扫码验货后直接对账;收到多少、收到的什么批次,系统自动记录;设置质检条件,异常自动预警,进不了库的货拦在外面。有什么用?
→ 提高验货准确率,避免“放错货进来”; → 实时更新库存,减少信息滞后和账实不符。
实操场景举个例子: 员工收到10箱商品,用PDA一扫,系统就提示“该采购单只剩8箱未到”,那剩下2箱怎么来的?马上就能追查,避免后续问题。
2. 上架环节:人不再“想去哪就去哪”WMS能做什么?
系统自动推荐上架货位:优先靠近拣货区、按商品ABC分类;记录每件货物的货位、批次、有效期等详细信息;指导员工“走最近的路”完成上架任务,避免来回绕。有什么用?
→ 避免货乱放、放错位、放重位; → 提升上架效率,让货“有位可放,有位能查”。
实操场景举个例子: 员工扫完商品条码,PDA上就提示:“请将货上架至A01-03-05”。操作完再扫一遍确认,数据同步更新,整个流程有据可查。
3. 拣货环节:让新手也能“拣得快、拣得准”WMS能做什么?
下发波次拣货任务,优化路径,拣货员跟着系统走;自动匹配先进先出(FIFO)、批次策略、库区优先级;全程扫码拣货,自动校验对错。有什么用?
→ 拣货不靠经验,人人都能准确拣货; → 拣货路径最短化,节省时间和人力成本。
实操场景举个例子: 一个新员工只要按PDA提示“去B02-01-07拣3箱”,扫完条码确认,系统就判定是否正确,不再怕“拿错货”。
4. 复核发货环节:最后一关也不出错WMS能做什么?
复核环节也必须扫码确认,避免漏拣、多拣;系统记录所有出货信息,形成审计追溯链;接入电子秤/扫描设备,一物一码校验出货准确性。有什么用?
→ 出错自动预警,货错了发不出去; → 出库数据和销售订单实时同步,客户信息一清二楚。
实操场景举个例子: 发货员拿错了一瓶500ml的洗洁精准备打包,PDA提示:“不符规格,请重拣”,当场就能纠正,不至于错发给客户。
5. 仓库可视化管理:从“经验管理”到“数据管理”以前管理仓库,靠的是“老张经验丰富”、“老李干活卖力”。
现在有了WMS,你可以看这些:
每天多少单?谁拣货最快?谁复核错误率高?哪个货区周转慢?哪些SKU积压?仓库利用率多少?货位空置情况如何?数据一拉出来,一目了然。
你不用天天巡仓,也知道仓库哪出问题了。管理思路也从“凭感觉拍脑袋”转向“凭数据说话、看结果改进”。
结尾一句话:仓库这地方,说白了就是“人+货+动作”的三件事儿。
你靠人扛,扛得了一时; 你靠流程,能跑顺一阵; 但只有把“收、上、拣、发”这4个关键动作盯住、跑顺、盯牢了,仓库才真的是“稳、准、快”。
拣货拣不准,上架放不稳,发错货、漏收货,其实不是“员工不靠谱”,而是动作没盯清、流程不闭环、系统没帮上忙。
一个仓库到底有没有在进化,不是看它“搬了多少货”,而是看它能不能:
出错就能追责任,仓乱了能看得见,系统里有痕迹,人干活不靠记忆,每一个动作,都是有标准、有流程、有复盘。所以别指望靠经验撑住仓库的复杂性,动作管不住,系统也白搭。
这四个动作,是仓库的基本功,也是企业能不能稳住“交付力”的底子。
转载请注明来自海坡下载,本文标题:《拣货优化(拣货拣不准上架效率低仓库作业必须管住这4个动作)》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