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广州城市空间场景图。穗规资宣供图
近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的国家中文核心期刊《城市规划》刊发教授级高级规划师邓毛颖的研究文章《基于复杂系统模型的广州国土空间智慧化推演》。
传统规划评估存在三大核心短板:侧重“反思式”事后评估,缺乏未来预判能力;指标独立割裂,忽视城市要素关联性;难以形成规划调整的闭环反馈。该研究核心突破在于,率先以广州这一超大城市为实践样本,借助智能化城市复杂系统模型CitySPS(City Simulating & Planning System),系统性开展了全国首个超大城市国土空间智慧化推演探索,弥补传统规划评估技术缺陷。
●南方日报记者 李鹏程
全流程预判推演▶▷
广州未来空间发展图景
智能化城市复杂系统模型CitySPS集成20多项基础理论及30多种城市运行规律,通过训练建立起模型体系架构智能体,能实现各子系统数据流、信息流的交互串联与多模联动,进而激发城市预测推演的更大潜能。同时,模型从信创算力、模型算法和智能体交互三个维度为国土空间预测进行赋能。
面向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国土空间治理,其关键特征是实现全生命周期的闭环式治理。依托上述模型,可对广州未来空间发展态势进行预判、对发展图景展开推演,搭建起“预测—预警—预演—预判”全流程机制;并能在国土空间全域全要素数字化、信息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新智能技术的潜力,最终构建起数智化的空间治理生态。
《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广州总规》)提出,破解城市功能过度集中于中心城区的问题,统筹中心城区与外围综合新城的功能和空间资源配置,立足城市核心功能定位,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严格控制中心城区新增用地规模,以低效腾退用地再开发为主,增加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商业服务业、绿地、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全面增强中心城区全球资源配置和服务能力。
面向2035年,广州以空间资源配置为核心,以空间利用方式转型为抓手,以动态数智治理为支撑,创新超大城市空间治理新模式。该研究围绕“土地利用变化”“人口规模时空分布”“城市通勤和职住平衡”等核心场景开展深度推演,并针对性提出城市空间治理应对建议。
研究指出,按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目标,到2035年,广州将有效推动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有序疏解,且这一转型方向已通过三大关键维度的推演结果得到支撑。
国土空间开发▶▷
整体保持平稳健康态势
场景推演以《广州总规》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市绿线等特殊区域为约束条件,整合社会经济、土地交易、规划管理等多维度数据,构建土地利用推演模型,按5年周期、250米网格精度,对2025—2035年土地利用类型、规模、布局进行多时期预测,并通过回测验证数据准确性。
结果显示,2025—2035年市域建设用地平稳健康增长,符合总体规划管控要求,空间上呈现“外围快、中心缓”格局。主要用地类型变化情况上,居住用地面积占比略降,中心城区(荔湾、越秀)用地向外围疏解,黄埔区、白云区增长显著;商业服务业用地面积占比微降,存在局部优化调整的现象,增长“外围快于中心”。
基于结果,本次研究提出建议:土地供应方面,以推演识别的变化热点区域为依据,指导详细规划修编、土地整备与城市更新计划,推动旧城更新与新区高效开发;资源统筹方面,将推演结果与产业、住宅、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进行校核,提升资源投放精准度;底线管控方面,对土地增量热点区开展规划匹配度研判,提前应对潜在冲突。
2035年总人口▶▷
预计达2200万人规划预期
场景推演在《广州总规》强制性约束下,融合土地利用推演结果,按5年周期、街镇级精度,预测2025—2035年人口总量、年龄结构、迁居流动和空间分布,重点输出人口密度、老龄化率、青年集聚度等核心指标。
结果显示,全市2035年总人口预计达到2200万人的规划预期;常住人口密度为0.9万人/平方公里,符合规划预期的1万人/平方公里要求,密度格局保持稳定,外围核心区培育成效初显但人口变化速率不均。人口结构上,天河、白云、黄埔等就业密集区劳动力占比高;越秀、荔湾等老城区老龄化率已实现一定程度下降,但整体仍处于相对较高水平。
基于结果提出建议:人口分布调控方面,通过居住用地开发强度调控、住宅供应节奏优化,结合轨道交通与公共服务配套升级,疏解中心城区密度,提升外围增长极人口集聚度;公共服务供给方面,针对人口集聚超预期区域建立年度监测机制,统筹调节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结构应对方面,推进儿童友好、老年颐养等全龄友好生活圈建设,探索基于年龄结构的社区公共服务空间弹性供给模式。
中心城区早高峰▶▷
通勤压力有效缓解
场景整合土地利用、人口推演结果,综合考量土地、人口、经济、交通等子系统关联,按5年周期、街镇级精度,模拟2025—2035年职住人口分布、通勤联系、交通运行状态,重点预测通勤流量、出行方式、拥堵指数等指标。
结果显示,职住关系与通勤格局方面,2035年总体通勤压力缓解,新增就业岗位可填补150万职住不均衡缺口;通勤量较现状增长10%,外围区(南沙、番禺、花都等)中短途通勤增长最快,出行联系趋于多元。出行特征与交通拥堵方面,各区绿色出行比例均将超85%;通勤时间呈“内降外增、先增后降”趋势,中心城区拥堵缓解。
基于结果,该研究提出建议:中心城区强化轨道交通主体地位与慢行空间供给,实施交通需求管理。同时研判中央活力区特征,平衡中心活力与功能疏解,将拥堵预警发展组团拥堵预警区作为重点,提前规划交通改善措施。
广州始终坚持国土空间治理理念与数智技术深度融合的创新导向,未来将以“数智赋能全周期治理、成果支撑战略落地”为核心主轴,依托数智化推演技术与多场景综合推演图谱精准锚定2035年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目标。一方面,深化数智化推演技术与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深度耦合,推动国土空间规划、资源投放、功能布局与城市发展需求精准适配,实现要素配置从“粗放供给”向“精准适配”转变;同时,持续完善国土空间与经济发展联动机制、重点区域动态反馈机制等,让数智技术贯穿超大城市“规划—实施—监管—优化”全周期治理链条,真正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此外,还将持续探索数智化驱动超大城市空间治理模式创新的实践路径,为全国超大城市借助数智技术优化空间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战略样本,进而助力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迈向更精细化、更系统化、更智能化的新水平。
转载请注明来自海坡下载,本文标题:《优化空间要素(三大核心要素 推演未来空间)》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