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过写字楼的玻璃幕墙,落在我攥着离职证明的手上,纸张边缘被指尖捏得发皱。35岁生日刚过半个月,我在这家互联网公司的第8年,收到了那张印着“优化调整”的通知——没有提前沟通,没有多余解释,HR递来文件时的语气,像在说“今天天气不错”。
我曾以为自己是“安全区”里的人。从实习生做到部门主管,经手的项目拿过行业奖项,就连去年公司裁员潮,我都因为“核心业务骨干”的标签留了下来。那时我总觉得,只要把手里的事做好,工龄会变成铠甲,经验能化作盾牌。直到上周部门例会上,领导念出优化名单,我的名字像一颗突然掉落的石子,砸得我半天没回过神。
收拾工位时,我翻到刚入职那年的笔记本,扉页写着“要成为不可替代的人”。可8年过去,我才发现“不可替代”从来都是伪命题。公司引进了新的自动化系统,我熟悉的那套人工审核流程成了“效率瓶颈”;刚毕业的应届生能熟练用AI做数据分析,我花三天整理的报表,他们半天就能出结果。我以为的“经验”,在时代的加速度里,慢慢变成了“滞后”。
走出写字楼的那天,北京刮着冷风,我沿着街边走了很久。看到便利店门口贴的招聘启事,年龄限制写着“35岁以下”;刷招聘软件时,“优先考虑30岁以内”的字眼像针一样扎眼。原来35岁不是一个数字,而是一道无形的门槛,我以为自己还在稳步向前,却没发现身后的路早已被时代的车轮碾得面目全非。
朋友劝我“先歇一歇,再找工作”,可我不敢停。房贷要还,孩子的早教费要交,父母的体检单上还有几项待复查的指标。夜里我坐在书桌前,重新学起数据分析软件,屏幕上的代码看得我眼睛发酸,手指在键盘上敲错了一次又一次。那一刻我才懂,所谓“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不是时代太残酷,而是我们总以为“稳定”会一直等我们,却忘了在变化面前,原地踏步就是退步。
现在的我,每天一边投简历,一边恶补新技能。偶尔也会焦虑,但更多的是清醒——35岁被优化不是终点,而是提醒我该换种活法的信号。时代从不会真正抛弃谁,它只是在筛选那些愿意跟着它一起向前走的人。如果说这次经历教会了我什么,那一定是:别把安全感寄托在一份工作、一个平台上,真正的安全感,是无论时代怎么变,你都有能力跟得上。
转载请注明来自海坡下载,本文标题:《优化过的石头(我35岁)》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