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对压缩感知(Compressed Sensing, CS)的数学基础、历史脉络以及核心定理的证明思想展开系统且深入的阐述。压缩感知作为 21 世纪初数学与应用数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成果之一,它彻底革新了我们对于信号采样的认知。
压缩感知的理论构建于三个核心的数学概念之上,分别为稀疏性、不完备测量和优化求解。
1. 稀疏性 (Sparsity)——信号的假设这是压缩感知的先验假设,亦是其得以成立的前提条件。
定义:若一个信号 在某个基 ( )(诸如傅里叶基、小波基)下仅有 ( ) 个非零系数,则称该信号为 (K)-稀疏 信号。即存在表达式 ,其中 ( )。( )-范数:( ) 用以表示向量 ( ) 中非零元素的数量。需注意,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范数(不满足齐次性),然而它却是最为自然的稀疏性度量方式。可压缩信号:在实际情形中,诸多信号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稀疏信号,但其系数衰减极为迅速(例如服从幂律衰减)。此类信号被称作可压缩信号,能够借助最显著的 ( K ) 个系数进行良好的近似。不完备测量 (Incomplete Measurements)——数据获取这是压缩感知的核心操作,即如何凭借远少于信号长度的测量值,来捕获信号的全部信息。
测量过程我们并非直接对信号 ( ) 本身进行采样,而是采集 ( ) 个线性测量值,其表达式为:[]其中,( ) 为测量向量, 是测量矩阵(亦称感知矩阵)。
问题的不适定性从 ( M < N ) 个方程求解 ( N ) 个未知数,这构成了一个欠定方程组,通常存在无限多个解。压缩感知理论意在阐明,在稀疏性假设的前提下,这个看似无解的问题能够有唯一且稳定的解。
优化求解 (Optimization)——信号重构这是从少量测量数据中恢复原始信号的算法手段。理想问题(()-最小化)最为直接的思路是探寻最稀疏的解,其表达式如下:然而,此问题属于NP - 难问题,在计算层面不具备可行性。
凸松弛(()-最小化)压缩感知的关键性突破在于发现,能够将这一组合优化难题松弛为一个凸优化问题,具体如下:[]( )-范数 ( ) 是 ( )-“范数”在数学意义上最为紧密的凸包络。该问题的求解极为高效(可运用线性规划、基追踪等方法)。
核心科学问题在何种条件下,( )-最小化这一凸问题能够等同于 ( )-最小化这一非凸问题呢?答案取决于测量矩阵 ( ) 需满足的性质。
二、历史脉络:从抽象数学到实用技术压缩感知的发展历程堪称纯粹数学(泛函分析、概率论)驱动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典范。
前奏与铺垫(20世纪下半叶)泛函分析:在巴拿赫(Banach)空间几何学的研究中,数学家们早早就开启了对 ( \ell_1 )-范数性质的探索,敏锐地察觉到其有助于催生稀疏解。地震学与医学成像:在实际应用场景里,人们已然开始借助欠定系统和迭代算法,尝试从不完整的数据中重建图像(例如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中的投影重建)。然而,彼时相关实践尚缺乏一套统一的理论框架予以支撑。理论突破(2004 - 2006)埃马纽埃尔·坎德斯(Emmanuel Candès)、贾斯汀·龙伯格(Justin Romberg)、陶哲轩(Terence Tao)以及大卫·多诺霍(David Donoho)几乎在同一时期各自独立地提出了压缩感知的理论框架。他们的研究工作精准地揭示了问题的核心所在:
坎德斯和陶哲轩引入了限制等距性(RIP) 这一具有关键意义的概念。多诺霍系统且深入地阐述了 ( )-最小化的几何基础,即高维几何体的“角点”呈现稀疏性。他们成功证明,若测量矩阵 ( ) 满足限制等距性(RIP),那么通过 ( )-最小化方法便能精准恢复 ( K )-稀疏信号。发展与普及(2006年至今)随机矩阵:研究证实,随机矩阵(诸如高斯矩阵、伯努利矩阵等)极大概率满足限制等距性(RIP)。这一发现为构建切实可行的测量系统勾勒出了清晰的蓝图。算法优化:大量能够快速求解 ( )-最小化问题的算法纷纷涌现(例如迭代阈值算法、交替方向乘子法(ADMM)、坐标下降法等),有力地推动了压缩感知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广泛应用:从磁共振成像(MRI,实现加速扫描)、天文成像(减少曝光时间),到单像素相机、无线通信、统计学等众多领域,压缩感知均带来了具有革命性的变革。转载请注明来自海坡下载,本文标题:《角点凸优化(压缩感知Compressed Sensing CS的数学基础上)》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