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最新研发的模拟计算芯片标志着中国在芯片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其核心创新在于突破传统模拟计算的精度瓶颈,并实现算力与能效的颠覆性提升。
该芯片通过“存算一体”架构与算法协同设计,将精度提升至24位定点水平,误差降低至10⁻⁷量级,较传统模拟计算精度提升5个数量级,同时能效比传统数字芯片提升百倍以上,算力在处理复杂矩阵运算时超越高端GPU千倍。
技术层面,团队颠覆了冯·诺依曼架构的“内存墙”限制,采用阻变存储器(RRAM)实现数据与计算单元融合,消除数据搬运损耗。独创的“位切片”技术将高精度计算拆解为低精度模块迭代优化,结合块矩阵电路设计突破规模限制。这一架构革新使芯片在AI训练、6G通信等场景中展现出独特优势——例如,在6G大规模MIMO信号检测中,芯片能以微秒级延迟实现高清图像恢复,误码率媲美32位数字计算。
该突破的战略意义体现在多个维度。首先,填补了AI算力“黑洞”,专攻矩阵逆运算等高复杂度任务,与GPU形成异构互补,为AI训练与推理提供新路径。其次,低功耗特性推动终端智能设备实现本地化千亿参数模型运行,加速边缘计算发展。更重要的是,该芯片采用成熟工艺制造,降低量产门槛,助力中国芯片产业绕过先进制程依赖,打破国际垄断,掌握技术自主权。
这一成果不仅重塑算力生态,更开启“后摩尔时代”新范式。其绿色高效特性契合全球碳中和目标,被国际学术界视为“算力新时代的起点”。随着产业化推进,该芯片将与国内其他突破技术(如复旦“长缨”架构)形成协同效应,推动国产算力生态闭环。
总之,该突破是中国芯片产业“换道超车”的关键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从技术跟随者转向规则制定者,为AI、6G及数字经济注入核心动能,预示着一个算力普惠、技术自主的新纪元正加速到来。
转载请注明来自海坡下载,本文标题:《低精度优化(重大突破能效飙升百倍)》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