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平谷区全面营造爱才、懂才、聚才、兴才氛围,围绕高大尚建设,汇聚了一批高层次人才。为讲好人才故事,展示人才风采,凝聚发展力量,区委人才办策划了“汇谷计划”人才系列宣传专题。今天,小编带大家认识一下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机械工程师——张春宇。
在北京平谷总部的研发楼里,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师张春宇,每天到岗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盯着气相色谱仪的检测屏幕。这家1991年创立的高新技术企业,深耕科学仪器研发、制造与服务数十年,不仅有光谱、色谱、质谱等百余种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还在乌兰察布建有7万平米关键零部件制造基地,业务辐射国内外数万家客户,是平谷本土扎根、向外生长的仪器行业代表。可此刻屏幕上那条本该锐利的谱线,却因谱图峰拖尾使后半峰变成了“长尾巴”,这看似细微的问题,实则在一线用户那里添了不少麻烦。食品厂检测农残时,同一批次样品两次结果偏差超5%,需反复重试;环境监测站分析水样时,拖尾谱峰让污染物浓度判断不准,影响后续处理方案。对张春宇来说,解决这个“小毛病”,既是帮用户省心,也是为公司产品升级啃下一块“硬骨头”。
破局・直面痛点:国外有技术壁垒,咱就自己找路子
气相色谱仪是检测行业的“常用工具”,可“谱图峰拖尾” 一直是国产仪器的通病。张春宇一开始跟着常规思路试:调整样品进样量、优化色谱柱温度、更换进样口衬管等等,连续一个月测了上百组数据,峰拖尾的问题却没得到根本解决。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后他发现,国外品牌早已通过特殊的进样口结构规避了这一问题,但其核心设计细节要么讳莫如深,要么受专利壁垒保护,借鉴无门。
“总不能一直被卡在这一步,咱普析做仪器讲究自主研发,这点难题得自己扛过去。”他先后拆了3台公司不同型号的旧仪器,将进样口结构一一拆解测绘,再用气流仿真软件模拟气体流动轨迹——连续熬了3个月,终于找到症结:一是衬管上部外侧有多余“死体积”,气体滞留导致样品分离不均;二是隔垫吹扫流路太窄,样品残留排不及时,两者叠加才让谱峰拖了尾。
攻坚・打磨结构:更改设计,多次调整出效果
找到问题根源后,张春宇设计了多款结构方案,然后通过流路仿真进行对比,把原来衬管上部的冗余空间通过气路通道进行排除,装机测试后发现峰拖尾有所减轻,但还没达到用户期待的精度。接着又琢磨隔垫吹扫流路,在原有气路里加了个小型缓冲腔配合调整吹扫气流速度,残留样品终于能快速排净。
那段时间,他尝试了不同结构的进样口连续测3天数据,观察峰形稳定性。三个多月里,他改了多版结构图纸,做了几十次样件测试,终于拿出一套稳定解决峰拖尾的进样口设计:衬管优化后消除了死体积,缓冲腔让吹扫更顺畅,再测样品时,谱峰对称度达到行业标准1.2倍以内,和进口仪器的精度差距缩小了一大半。
落地・见实效:用户说好使,才是真本事
新结构刚定型,张春宇就带着样机跟着公司销售团队去了一家长期合作的食品检测机构试用。对方之前用过多款国产仪器,对峰拖尾问题颇有怨言,一开始没抱太大期望。可连续5天测农残样品,同一批次检测偏差从原来的5%降到1.5%以内,完全符合国家检测标准,机构负责人当场就说:“要是批量生产,我们肯定优先订普析的。”
这款搭载新结构的气相色谱仪上市后,张春宇没停下脚步,又把这套“啃硬骨头”的思路用在公司其他产品上——参与研发的PF7原子荧光光谱仪,针对“长时间测量稳定性差”的问题,优化了元素灯结构、气液分离系统与注射泵系统,让仪器连续72小时检测误差控制在1%以内。这款仪器后来在环境监测和土壤重金属检测领域广受认可,全国120多家检测机构都在使用,还拿了行业技术奖项。
从拆旧仪器找症结,到反复打磨结构细节,再到带着样机跑用户试用,张春宇在普析的研发路一走就是十余年。2023年发改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提到,色谱仪、光谱仪等检测仪器属于鼓励类的产业类型,目前国产分析仪器与国际一线品牌的产品,在产品的技术与性能上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而这,正是像张春宇这样一批又一批的工程技术人员,不懈努力、潜心钻研、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生动缩影。
转载请注明来自海坡下载,本文标题:《优化气相分峰(张春宇攻坚气相色谱仪峰拖尾难题 让国产仪器更精准)》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