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某大厦工程为例,阐述了超深基坑土方开挖施工阶段进行的技术方案优化及现场管理,以价值工程为导向,通过科学的组织、合理的计划,有效地完成了超深基坑的开挖任务,在实现技术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工程概况
1.1 项目简介
大厦61层,高241m ,总建筑面积约20万m2,是一座集五星级豪华酒店和超甲级5A 智能写字楼功能为一体的地标性建筑。
1.2 基础及围护形式
该工程由一幢塔楼以及周边裙楼和4层地下室组成,基坑施工设计采用塔楼顺作-周边裙楼逆作的方案进行。塔楼基础采用点这免费下载施工技术资料
800mm 的灌注桩,裙楼围护除南侧外采用宽度为800 mm的地下连续墙,塔楼围护南侧为1000mm宽地连墙,因塔楼先行施工故设计采用
1100mm灌注桩作为“坑中坑”基坑围护,外加三轴水泥搅拌桩和压密注浆做止水帷幕(如图2 ) ,塔楼基坑设三道钢筋混凝土支撑(图3 )。
1.3 工程特点
基地周边环境复杂,地下管线密集,基坑挖深20.1m ,最深处24.7 m,属超深基坑施工,周边建筑保护要求高,工期紧,施工难度大。工程于2007 年7月开工,并于10月份完成塔楼基桩及围护施工,为满足2008年春节前大底板浇注的工期要求,现场指挥部提出了3个月完成挖土及支撑任务的目标,塔楼土方量约12万m3,每天平均出土量需确保2000m3 左右方能满足进度要求。在工期紧迫的市中心完成如此体量的挖土作业,对出土方案及现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土方开挖方案优化
2.1 设计开挖原则
“分层、分块、对称、快挖快撑、保持基坑围护体受力均衡”是基坑开挖施工的原则。第一层按设计组织盆式开挖完成栈桥并作为挖土机施工作业面。第二层设计方案为分块岛式开挖(如图4 )。设计方案考虑盆中土①先挖,随后开挖坑内东西两侧土方①,此方案②区土方形成被动土压力未得以充分利用,且斜撑最后形成,其养护时间将影响下层土开挖的提早进行。
2.2 第二层土方开挖方案优化实施
由于栈桥底部及南北坑中部掏土工期约10天(土方量较大约20000 m3),按原设计方案第二道支撑将推迟近10d完成,故采取从角部(西北和东南角)先现行开挖的方式,缩短技术间歇时间。完成①部位挖土后,随之进行②部位的挖土,塔楼四角斜对称相继完成,从而减少了围护体在跨中部位的弯矩。④区土方最后开挖,此期间第二道支撑已全部完成并进入养护期为下层土方开挖提前进行奠定了基础(如图5 )。
(1)开挖时充分考虑时空效应即“挖”与“撑”穿插施工。
(2)为提高支撑早期强度,对支撑混
凝土增加早强剂,以达到提前拆模并及时开展后续开挖作业之目的。
(3)合理划分施工缝,避免在受力薄弱位置及同一方向上留设施工缝,出现不同标号混凝土时,采用目前较为成熟的加设钢筋网片的方式处理接缝,同时注意支撑内主筋搭接长度满足要求。
2.3 第三层土方开挖顺序优化
原设计方案基坑中①区土方先行开挖,待南北坑盆中土开挖完成后进行东西两侧②区开挖,完成东西横向支撑施工,角撑部位最后完成。但经分析,因塔楼基坑东侧距离临房基础较近,最近处约15m且临房基础埋深较浅(约7m ) ,如采用设计方案实施开挖时,中部东西向横撑在基坑大面积开挖后第15d 方完成,维护体因承受临房基础挤土效应而产生较大变形量。临房观测数据表明,在第三层土方开挖时,其基础沉降和倾斜数值相对明显(沉降量为14mm倾斜量为15 mm,接近设计报警值),为开挖阶段形变量之最大时期,如不采取相应措施,将导致临房原有裂缝加剧,引发诸多不利影响。
优化方案实施要点(如图6):
(1)①②区挖土完成时,随后基坑角部第三道斜撑完成。
(2)③区挖土完成时,南北坑东西横撑形成。
(3)④⑤区土方开挖后基坑四个角第三道大斜撑形成。
(4)⑥区土方挖除,栈桥两端支撑完成,南北竖撑贯通。
(5)最后挖除中部土方,完成中部支撑。中部留土至最后开挖,留土可抵挡基坑底部的隆起作用。
2.4 第四层土方开挖顺序优化
原设计方案同第三层土方开挖顺序:
调整方案实施要点(图7 ):
(1)第四层土方开挖以后浇带为分隔
线,外围1.1m 厚底板区域按顺时针方向先行开挖,垫层加设
8 mm钢筋网片,后浇带设置型钢支撑,使外围1.1m 底板形成内箍(支撑)体系,承担一部分维护侧向压力,减轻上道钢混凝土支撑的负荷。点这免费下载施工技术资料
(2)外围底板成形后,开挖坑中坑深度较大部位土方,最后完成后浇带内部3.2m 厚大底板。
2.5 基坑检测数据分析
表1 基坑监测数据
由表1 可看出:
(1)基坑维护变形量最大值发生在内部3.2m 厚大底板浇注完成时,根据此时第三道支撑与基底距离大(高达8.2m ,如图3所示)基坑安全存在一定隐患,故按原设计方案开挖时,基坑必须考虑额外加固措施。
(2)外围1.1m 大底板区先行开挖并完成该环状底板浇注,形成刚性支撑体系,从而减轻第三道支撑承受压力,效果较为明显。如观测数据所示,环状1.1m 厚底板浇注后支撑形变减小为52.85mm;支撑轴力值基本保持稳定,随着基坑暴露时间的增加而缓慢增大并在底板完成后降低,体现了1.1m外圈大底板发挥了有效的支撑作用。
(3)数据表明,内圈3.2m原大底板区土方在环状支撑形成后开挖,对抵抗基坑隆起效应起到明显作用,通过后浇带设置的型钢转换支撑,整个大底板混凝土层形成了受力均衡的水平支撑,后期观测数据表明基坑在完成大底板后围护体形变及支撑轴力逐渐趋于缓和。
(4)由于开挖措施的有效实施,维护体变形及支撑轴力值均未达到设计报警值,在整个开挖过程中基坑安全性能均保持在良好状态。
从第四层土方开挖(2007年12月16日)至大底板浇注完成(2008 年1月18日),总计施工天数为30余天,比该阶段原计划提前了15d,将“快挖快撑”的挖土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转载请注明来自海坡下载,本文标题:《地下室优化(超深基坑土方开挖方案的优化及现场管理)》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