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选集》中《论政策》,别觉得是讲 “革命政策” 的老古董 —— 里面说的 “策略要接地气、待人办事分情况、守原则也懂灵活、执行得盯到底”,刚好戳中职场人的 “折腾病”:有人做方案拍脑袋,没调研就推进,最后烂尾;有人管团队一刀切,新人老员工一个要求,没人服;有人死抠制度不讲情,把同事关系搞僵;有人定了目标不跟踪,最后不了了之。把这些 “策略思路” 用到职场,做事能少走很多弯路。
别瞎想:策略不是拍脑袋
《论政策》最核心的是 “政策要贴合实际”,职场里 “拍脑袋定策略,等于白忙活”。市场部的小吴就栽过这跟头:领导让他做 “夏季饮品推广方案”,他没查去年销售数据,也没问用户喜欢啥,一拍大腿定了 “买一送一”,还印了 5 万份传单。结果方案上线后,销量没涨反而跌了 30%—— 后来才知道,去年用户就吐槽 “买一送一喝不完浪费”,今年更想要 “小份低价款”。他只能紧急改推 “迷你装 + 满减”,销量才慢慢回来,可仓库里堆着的 5 万份传单,搬的时候同事还抱怨 “白瞎这么多纸”。反观同组的老郑,做方案前先查 3 年的销售数据,还找 100 个老用户发问卷,最后定的 “口味盲盒 + 社群抽奖”,上线首周销量就涨了 25%。现在很多人觉得 “策略定快了好推进”,可脱离实际的策略,推得越快错得越远,先调研、再琢磨,才能定出靠谱的法子。
别一刀切:管人得看情况
文中还说 “政策要分对象定”,职场里 “一刀切管团队,没人愿意听”。主管老周之前就犯过这错:不管新人还是老员工,都要求 “每天写 3000 字工作汇报”。新人小李刚入职,连业务流程都没摸透,天天熬夜凑字数,半个月就跟同事说 “不想干了”;老员工老张做了 5 年,觉得 “汇报浪费时间”,干脆抄上周的应付。后来老周改了规则:新人每周写 1 份 “学习总结”,重点说 “学会了啥、遇到啥难题”;老员工每月写 1 份 “业绩复盘”,聊 “怎么提效率、怎么带新人”。没过多久,小李写总结时会主动说 “搞懂了用户画像怎么画,但遇到客户质疑不知道咋回应”,老周针对性教他;老张也开始在复盘中分享 “谈大客户的技巧”,团队氛围一下子活了。现在很多管理者觉得 “规则统一才公平”,可职场里新人要教、老员工要激,分情况定要求,才能让人服、让人动。
别死抠规:原则里带点活
《论政策》强调 “原则和灵活要结合”,职场里 “死抠制度不讲情,容易伤人心”。行政岗的小王就遇到过这事:公司规定 “迟到 10 分钟扣 50 块”,有次同事小陈送孩子去医院,堵车迟到了 20 分钟,小王按规矩扣了钱。小陈攥着扣钱单,眼圈红了,小声说 “孩子发烧到 39 度,我急着送医,没想到还是扣钱”,后来好几天都没心思干活。后来主管改了制度:“特殊情况提前说,事后补证明能免扣”,还让小王多问一句 “是不是遇到难事了”。有次小李家里漏水,请假回家处理,事后补了维修单,没扣钱,他反而主动加班把落下的活赶完。现在很多人觉得 “制度不能破”,可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守住 “不偷懒、不糊弄” 的原则,再给点灵活空间,才能让人有归属感。
别放空炮:执行得盯到底
《论政策》还说 “政策要落地,不能只喊口号”,职场里 “定了目标不跟踪,等于放空炮”。销售部的老张定过 “季度业绩涨 20%” 的目标,可他只在会上提了一句,没帮员工拆步骤,也没盯进度。结果第一个月业绩只涨了 5%,员工还抱怨 “目标太高,根本达不到”。后来他改了做法:把 20% 拆成 “每月涨 7%”,每周开 1 次 “进度会”,帮员工分析 “为啥这单没签成、话术咋改进”。第二个月,有个员工因为 “没摸清客户需求” 丢了单,老张陪着他一起复盘,下次再谈时顺利签了下来,当月业绩就涨了 9%,季度结束刚好达标。反观有些部门,年初定的 “优化流程” 目标,年底连方案都没出,只在总结会上说 “明年继续”。职场里执行不是定完目标就完事,拆步骤、盯进度、帮着解决问题,才能把目标变成结果。
懂 “策” 才靠谱:实在比花样强
职场想做事靠谱,核心就是《论政策》说的 “贴实际、分对象、融原则、抓执行”。别拍脑袋定策略,先调研;别一刀切管人,看情况;别死抠制度,带点活;别放空炮,盯到底。现在那些让人觉得 “靠谱” 的职场人,都是这么做的:做方案先查数据,管团队会分情况,守制度也懂变通,定目标能盯到底。说到底,职场做事不是玩花样,是讲实在 —— 像《论政策》说的那样,懂实际、会区分、善平衡、抓落地,才能把事做好,让人信任,越走越顺。
你在职场中遇到过哪些问题?
转载请注明来自海坡下载,本文标题:《流程优化目标(学论政策职场懂 策)》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