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一个月,就会说‘抱抱’了?
”
李超群昨晚更新的视频里,安娜踮脚往奶奶怀里钻,那一声含糊的“奶奶”把弹幕直接刷爆。
有人掐表算,从机场哭到开口,满打满算28天,比专家说的“3—6个月”快了一倍。
可没人看见的镜头外,小姑娘第一天回家,连李超群递过去的橘子都推开,整个人缩进窗帘缝里,像只被雨淋湿的麻雀。
最管用的不是爸妈,是小姑姑。
长头发,说话软,牛仔裤上总有草莓贴画。
安娜不喊人,却会把画片一张张摆到她膝盖上,摆得整整齐齐,摆完再轻轻拍一下,意思是“该你了”。
小姑姑故意把太阳画成紫色,安娜第一次咧嘴,笑完又赶紧捂嘴,像做错事。
那天之后,家里颜色突然多了:紫太阳、蓝苹果、绿兔子,冰箱门被贴得歪七扭八,李超群说“跟被打劫一样”,却再没撕过一张。
社区来的心理师是个短发姐姐,背个帆布袋,袋口露出一截毛绒尾巴。
她不上来就聊“妈妈”,而是盘腿坐地板,和安娜拼磁力片。
拼着拼着,突然把一片红色三角形“嗖”地吸到自己鼻尖,安娜愣住,伸手去够,指尖碰到那一刻,老师快速把片换到安娜手心,小声说:“现在它是你的。
”一周两次,每次45分钟,不拍照、不录视频,连李超群都被请出客厅。
第5次结束,安娜主动把门拉开一条缝,冲外面喊“饭饭”,声音像刚冒芽的春笋,脆生生的。
幼儿园那边更“鸡贼”。
园长把入学时间拆成三段:第一周只去院子喂兔子,第二周允许站在门口看小朋友做操,第三周才给发小书包,但书包里只放一只空饭盒。
老师偷偷说:“先让她习惯‘有位置’,再装知识。
”对比表格里,一梦当年是直接扔进中班,哭足半个月,如今照样拿“故事大王”。
可见套路不同,终点差不多,关键看家长心脏大小。
最有趣的是语言顺序。
安娜先会说的是“抱抱”,接着是“橘子”“兔子”,第三个词居然是“不要”。
李超群哭笑不得:“合着先学会拒绝,再谈合作。
”可心理师却点头,说能拒绝就是安全感到位,下一步才是“想要”。
果然,第25天,小姑娘把三个词拼成一句:“不要橘子,要兔兔。
”全家鼓掌,像听见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有人担心热度过去,小丫头会不会被“散养”。
其实皮衣哥早把后路铺好——他联系的儿童会每年回访到18岁,档案里夹着安娜第一次画的紫太阳,背面写着:“她笑了0.7秒。
”0.7秒也被记录,这就是专业与热闹的区别。
流量走了,尺子还在,成长不会断电。
接下来大概率还会翻车:
也许明天又把奶奶递的饺子打翻,也许半夜抱着兔子玩偶站在走廊哭,中文混着俄语,谁也听不懂。
但李超群已经学会不急着翻译,先蹲下来,让安娜把眼泪蹭在他T恤上,再一起去找小姑姑。
错误重复三遍以内,都算正常发育,专家给的“3—6个月”是平均线,不是deadline。
屏幕外的我们,能做的很有限:
不催更、不催说话、不刷“怎么还不开口喊爸爸”。
实在手痒,就去翻翻旧视频,看看一梦当年同样一句话磕巴20遍,如今背诗跟打快板一样。
时间把“不会”变成“会”,中间就是无数次“快好了”的假象,熬过去就好。
最后一秒,安娜把画片递给小姑姑,画面定格。
弹幕飘过一句:“她下一步会说什么?
”
没人知道,但肯定先经过一句“不要”,再慢慢长出“我要”。
成长这玩意儿,连顺序都自带脾气,我们负责别催,剩下的交给紫太阳和兔子。
转载请注明来自海坡下载,本文标题:《优化兔子玩偶(当初不被看好的小连)》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