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材优化(超细间距键合的线弧优化要点)

线材优化(超细间距键合的线弧优化要点)

admin 2025-11-04 社会资讯 24 次浏览 0个评论

一 几何窗口与设计边界

线材优化(超细间距键合的线弧优化要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保持足够的“安全走廊”:键合点与周围金属化区域(含塑封流动区、相邻引线/台阶)的净距建议至少为≥40 μm或≥PAD尺寸的50%,以降低塌陷后短路与刮蹭风险。

•焊盘与球径匹配:球焊时焊点尺寸通常约为金丝直径的2.5–3.0倍;当焊盘缩小到如55 μm时,需将FAB与焊球直径控制在焊盘以内(例如≤55 μm),否则易形成“球越盘”导致短路。

•间距—弧高的耦合约束:当焊盘中心距仅15 μm量级时,普通劈刀(尖端直径常见~120 μm)会与邻线/邻球干涉;需同步减小线径、选用小尖端劈刀并降低弧高。

•弧高与跨距的稳定性:弧高过低易摩擦、过高易被塑封“线扫”;在细间距场景优先采用“标准弧/斜坡弧/反向弧”等可控轨迹,避免急折与松弛。

•跨距经验窗口:以32 μm Al-Si丝为例,键合点间距在1.3–1.7 mm弧形更稳定;超过1.8 mm易出现坍塌与应力问题,需要通过弧型与参数协同抑制。

二 线材与劈刀的协同选择

•线径与球径联动:当焊盘/PAD间距逼近~20 μm量级,优先考虑由25 μm降至20 μm金丝,使FAB可控在≤55 μm;同时注意更细线径对弧高、跨距与强度的系统性影响。

•劈刀尖端与内径:为避免压伤邻线/邻球,劈刀尖端直径需与焊盘间距匹配;例如在15 μm间距场景,尖端直径≤~80 μm可显著降低干扰与损伤。内径通常按1.2×–1.4×线径起步选型,兼顾出线顺畅与放置精度。

•小焊盘专用劈刀:采用“受限内倒角(CIC)”等几何的毛细管,可在小空间内优化焊球形状与接触面,提高小球成形一致性并降低越盘概率。

•锯齿/台阶与“反向键合”:遇到管壳台阶或钝化边缘,必要时采用反向键合与弧型避让,减少丝线与钝化层/台阶的刮蹭与短路隐患。

三 参数窗口与工艺动作

•烧球与FAB控制:在细间距/小焊盘上,避免“过大/偏心FAB”导致越盘;通过降低EFO能量或缩短时间获得更小、更圆的FAB,同时维持足够的球—焊盘润湿与结合强度。

•超声与压力的匹配:以“低能量起步、小步递增”的方式优化超声功率/时间与键合力,优先保证焊点颈部不过度塑化、根部不产生微裂纹;细线/软基底更需控制接触速度与压力的匹配。

•弧型与轨迹编程:优先使用设备提供的“标准弧/斜坡弧/反向弧”与多控制点平滑过渡,避免急折;跨距较大时通过“抬高中段+对称落点”抑制下垂与回弹。

•线长与弧长约束:在封装设计允许范围内合理缩短弧长、降低弧高,减少长弧在应力与塑封流动下的摆动与扫掠敏感性。

四 验证与量产控制

•形貌与强度双指标:以显微外观(球形、颈部、根部、塌陷/刮蹭)+破坏性试验(拉力/剪切)共同判定;拉力断裂位置宜主要落在“可控区域”(如金球本体/颈部),避免频繁在“第二焊点根部”或“线体中段”失效。

•过程一致性与稳健性:对不同批次/机台/操作员进行参数窗口复核;对易敏环节(小FAB、小尖端劈刀、反向弧)建立首件放行与巡检节拍,确保窗口可重复。

•设计—工艺联动:若点间距、PAD尺寸或金属化布局导致弧型难以稳定,应与版图共同优化焊盘/指间距、弧型窗口与材料体系,避免“以参数硬拧几何”的不可量产方案。

转载请注明来自海坡下载,本文标题:《线材优化(超细间距键合的线弧优化要点)》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4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