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点,城市还在沉睡,张伟已经坐在办公室里翻看昨天的采购报表。作为一家拥有12家门店的连锁药店负责人,他早已习惯了这样的节奏。但最近几个月,他的眉头越皱越紧。
“这个月光是进货成本就比上个月多了8万,毛利空间被压缩到不足15%。”张伟叹了口气,“不是卖不动,而是进价太高了。”
这并非个例。在当前的药店经营环境中,越来越多的中小药店主面临类似的困境:房租上涨、人力成本攀升、医保控费趋严……而最让人头疼的,还是药店采购环节的不透明与低效率。
据《中国药店发展蓝皮书》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药店平均毛利率已从过去的25%以上下滑至18.7%,部分区域甚至跌破15%。许多药店主反映:“卖一盒药赚不到三块钱,还得承担过期风险。”
造成这一现象的核心原因之一,正是药店如何采购的问题。目前大多数中小型药店仍依赖传统渠道:通过区域代理商、医药公司业务员上门推销,或参加零星的药品展会获取信息。这种方式不仅信息滞后,还容易陷入“熟人报价”陷阱——同一款阿奇霉素干混悬剂,A供应商报价28元/盒,B供应商却只要23元,差价高达17.8%!
更糟糕的是,很多药店主根本不知道市场底价是多少。他们往往只与两三个固定供应商合作,缺乏横向比价能力。久而久之,采购变成了“习惯性下单”,而非“战略性决策”。
药店如何进货?多数人还在用“土办法”我曾走访过江苏某地级市的30家社区药店,发现超过70%的店主仍在使用Excel表格记录采购计划,靠微信和电话跟供应商沟通。“今天要补点感冒药”、“抗生素库存快没了”——这些口头指令常常导致错发、漏发、重复采购。
更有甚者,一些药店为了图省事,干脆设置“自动补货线”,系统到了阈值就直接下单。可问题是:这个“阈值”是谁定的?依据是什么?是否考虑了季节波动、促销活动、厂家政策变化?
这种粗放式的药店进货模式,表面上节省了时间,实则埋下了巨大隐患:一方面可能因囤货过多导致近效期产品积压;另一方面又可能因缺货错过销售高峰,影响顾客体验。
真正聪明的药店主已经开始寻找新的解决方案。比如浙江温州的李姐,她管理着4家连锁门店,去年开始尝试数字化采购工具后,仅三个月就将整体采购成本降低了9.3%。
她的秘诀是什么?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多渠道比价。
过去,李姐只能看到本地几家供应商的报价;现在,她可以通过聚合平台一次性获取全国数十家合规药商的实时价格、库存、配送时效等数据。同样的复方甘草片,原来采购价是6.8元/瓶,现在最低能拿到5.9元,单瓶节省0.9元,一年光这一项就省下近2万元。
而这,正是当下先进药店正在践行的药店进货渠道升级路径: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选择;从单一依赖,走向多元整合。
实用指南:三步优化你的药店采购流程建立动态采购清单按月梳理畅销品、常备药、季节性药品,设定安全库存阈值,并结合历史销售数据预测需求量。拓展优质进货渠道除了本地经销商,可接入具备GSP资质的第三方B2B平台、厂家直供渠道、区域集采联盟等,形成“主+辅”供应体系。引入智能比价工具利用技术手段自动抓取各渠道报价,进行综合评分(价格、账期、配送速度、退换政策),辅助决策。值得一提的是,市面上已有专门为此设计的工具,如“药采浏览器”,它能帮助药店用户快速比对不同采购平台对同一药品的报价,生成最优采购方案,极大提升了药店采购效率。虽然它不是万能钥匙,但在消除信息不对称方面,确实为不少药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本节约。
张伟最终也选择了尝试这类工具。三个月后,他告诉我:“我们现在每月能节省近6万元采购支出,相当于多开了两家小型社区店的净利润。”
在这个微利时代,每一分钱都值得精打细算。如果你也在为药店进货如何省钱而苦恼,不妨重新审视你的采购方式——也许,改变就从一次比价开始。
转载请注明来自海坡下载,本文标题:《药店人力优化(药店经营困局采购成本高企)》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