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张容10月26日,歌手郑智化在微博发文回应“深圳机场致歉”称,深圳机场已经对他个人提出道歉,他不再追究此事。上午,大象新闻记者致电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客服人员称对于行动不便的旅客,可以向航空公司申请全程轮椅服务,会有工作人员协助登机。
25厘米,不到一块砖的厚度,能把一个成年男人挡在机舱门外。郑智化在微博写下最没人性几个字的时候,评论区里坐着的人,有人想起自己拄拐的老父亲,有人想起推着婴儿车的妻子,还有人想起下一次自己也可能被卡在舷梯上。谁都可能临时变成特殊旅客,那一刻,25厘米就是天堑。
深圳机场当晚的通报没有回避,直接认了设备缺口,承诺加人手、改设备。第二天,郑智化说个人原谅,但希望这事能让后面的人好走一点。很多人松了口气,也有人继续追问:改得动吗?改得到位吗?改得够快吗?
南方都市报27日的报道给出了后续动作。机场拉来一款可折叠的铝合金坡道,像一块大号的乐高,能把25厘米削成5厘米,目前还在试,每天只安排两班机,轮椅旅客得提前48小时预约。客服热线多了个按键,按3直接进无障碍通道,不用再听完一长串语音。地服公司和航司也拉了个群,轮椅旅客信息同步进去,值机、安检、登机口、舱门,一路有人接棒。听起来像样,可真正的考验是客流高峰,是暴雨延误,是夜里十二点以后,是没人再发微博的时候。
有人翻出2012年的旧闻,首都机场T3也出过几乎一样的场景,当时承诺的改造清单里就有活动坡道,十一年过去,那篇通稿已经打不开了。轮椅旅客的痛点从来不是新闻,是旧闻循环。设备买了,流程写了,培训做了,可只要一个环节的人手被抽去支援别的口子,25厘米就原地复活。特殊服务最怕的就是弹性,人一忙,标准就缩,设备一重,流程就简,最后缩成一句:不好意思,今天梯子坏了。
深圳机场这次把试点坡道放在最繁忙的廊桥口,算是把最难的骨头先啃。可真正的考场在远机位,在那种需要坐摆渡车再爬登机梯的老旧机型。全国两百多个机场,能对接廊桥的不到三成,剩下的七成航班,轮椅旅客得靠升降车或者人力抬。升降车一辆上百万,地服公司算过账,一天用不到三次就亏钱,很多小机场干脆不买,来了就用行李传送车改装,四周绑木板,轮椅推上去,晃晃悠悠升到舱门,现场比工地还野。你看着心惊,他们说是常态。
郑智化坐的是商务舱,有名气,有镜头,才换来连夜整改。更多没声音的人,被拦在舱门外,只能改签,或者自己掏钱升舱到廊桥位。一位飞乌鲁木齐的妈妈说,孩子骨折打石膏,航司地服商量半天,最后让她买全价头等舱,才肯用升降车。她掏了六千八,比机票还贵。特殊服务一旦和钱挂钩,就谈不上尊严,只剩交易。
有人提议把轮椅服务写进民航服务质量评价,占权重,和航班正常率一样,直接挂钩航线时刻。国外也有现成的卷子,欧盟把轮椅登机时间写进法规,超时就罚款,机场自己算经济账,设备买得比谁都快。我们也有《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今年9月刚生效,里面提到公共交通合理便利,却没写罚则,落地只能靠自觉。自觉这东西,在春运、在雷雨、在早七点的出港高峰,最靠不住。
深圳机场这次把坡道、热线、联动群一次性摆出来,算是一次正面示范。可示范最怕变成盆景,看着漂亮,搬不走。真正的普及得靠成本分摊:航司、机场、地服、设备商,四方坐下来,把账算清楚,轮椅旅客每走一次,补贴给谁,罚谁,让做好事也赚钱,才能长久。否则今天郑智化过关,明天换个机场,照样卡壳。
一位飞了一千次的白金卡说,他见过最稳的一次,是地服小姑娘蹲下来,拿自己的背当台阶,让轮椅老人扶着她肩膀慢慢挪进舱门。那一刻他差点落泪,可回头想想,靠人肉背椅,本身就是系统失灵的证明。感动不能当制度用,背椅的人也会累,也会辞职,也会生病。到那天,25厘米还在原地。
深圳机场承诺持续优化,这句话听着像套话,却也是真话。持续两个字,意思是明天、后天、大后天,都得有人盯数据,有人巡设备,有人接投诉。最怕热搜一过,坡道被挪到仓库角落,热线按键取消,群里没人回消息。特殊旅客的记性比谁都好,一次被卡,十年都记得。机场也好,航司也好,只要被记住一次不好,前面一百次好都清零。
下一次你拖着行李箱冲向登机口,身后可能有人用两只手臂撑着身体往前挪。他们不需要被当成英雄,也不想被可怜,只想被当成普通旅客:买票、过安检、登机、坐下,飞机起飞,就这么简单。25厘米的高度,不该成为衡量尊严的尺子。深圳机场开了个头,别的机场跟不跟,民航局查不查,航司扛不扛,决定权不在郑智化,而在我们每一个人。今天不发声,明天被卡住的就是你。
转载请注明来自海坡下载,本文标题:《深圳海外优化师(深圳机场再回应郑智化将持续优化对特殊顾客的服务)》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