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遗迹,有故事,位于义北丘陵,龙山之翼,大陈以南的蕰草塘村是个有诗意,又充满传奇的村落。相传,这个连绵起伏的青山腹地,因山林环绕“不见天日”而被称作是“元宝形”村落,其原址为唐朝年间的一座寺庙——灵峰寺,寺院消亡传为明代,百余年时光,在蕰草塘流逝得安静而又缓慢。
时过境迁,蕰草塘曾经的繁华与深厚的底蕴却掩盖不住被市场经济大潮冲击后的衰败。对于一个只能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的偏远小山村而言,如何把“风景”变成“产业”,摘掉“薄弱”的帽子,蕰草塘村的“富民强村”之路注定会很漫长,却迫在眉睫。
花果飘香 却是个落后的“桃花源”
暑期,城市是一座热岛,记者驱车前往蕰草塘村。漫山遍野的绿过滤了暑气,山风拂过水面,带来阵阵凉意。环村而行,村口参天的老樟树庇佑着一座旧屋,品字相望,枝叶相粘,遮天蔽日。村中水域丰沛,或湖或塘,潋滟波光,连而不断。也许真的有一双造化之手在费心点拨,从高处看,数十口山塘恰似在沙洲上勾勒出一弯弦月。
初见蕰草塘,蓦然想起陶渊明《桃花源记》有云:“……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如今,蕰草塘村共住有169户人家,山上以种植蔬果为主,春季花开遍野,秋季硕果累累;村落仅一路蜿蜒可至,参差田园,土院石墙,不见旧影古踪。村里白墙黑瓦的老屋掩映其中,因农户稀少,一步一趋,后屋可见前屋顶。
俗话说“靠山吃山”,然而,作为大陈镇内自然风貌较好的村落之一的蕰草塘村,过去,这里的村民并没有因为这里山清水秀而衣食无忧,反而由于山地多,交通不畅等因素,村民收入极低,村党组织长期以来存在党员意识淡化、团结度不高、服务性不强等问题,使该村列入全市37个软弱涣散村名单中。
富民强村 从整治环境卫生开始
说起过去的交通,很多人都摇头。直到2006年,整个村没有一条水泥路,“道路太差了,一下雨,烂泥几乎漫到小腿。”村民们打心眼里盼着能有一条平坦的道路。2006年,义乌开展新农村建设中统一的“穿衣戴帽”工程,村里终于硬化了水泥路,并翻修了水塘,村民幸福感大大提升。
按照全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今年3月份,村里来了一位“驻村第一书记”。这位“第一书记”隔三差五就驱车赶往村子与村干部一起分析村情,商讨旧改难点,帮助理清思路,这让一筹莫展的村干部看到了希望。
自从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蕰草塘村成了吴祖军的第二个“老家”。上任初期,吴祖军一有时间就赶到村里熟悉环境,并以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为重点,要求村委干部与党员带头,针对村里“脏乱差”问题开展集中整治。
“以前村里的环境很糟糕,几乎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随处是垃圾,家禽家畜满村跑,一不留神,就会踩到粪便。”说起第一书记到来后的变化,村民黄洪奎不无感慨地说。现在村里的道路两侧干净了,村民房前屋后的杂物不见了,家禽粪便满地等问题均得以改善。
经过有关部门努力,截至今年6月份,全村361人已有320名失地农民通过市人社局审核批准,参加了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24位已经在单位缴纳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95%以上。此外,“空心村”改造项目也如火如荼地进行中,目前已有40个农户报名参加改造,新农村建设的雏形基本形成。
村民的生活好了起来,思想也逐渐转变了,原来抱着“等靠要”思想的村民,开始有了强烈的致富愿望。然而,村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便成为发展的一个制约。
“要想摘去软弱涣散‘头衔’,关键还得让村民致富。”经过一段时间的勘察和思考,吴祖军意识到,蕰草塘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但因为村里一直没有集体经济,所以贫穷落后。找到短板,因地制宜,一个发展休闲文化旅游的想法在吴祖军的脑海中蔓延开来。
“村内水塘错落有致,且山林繁茂,为了不破坏原有的那份古朴,在道路建设上,我们计划在村内建设长达1700米的环村游步道,打造适宜村民游憩休闲场所,同时借此引导农村的景观整治,挖掘蕰草塘的古村文化,依托附近的龙山景区,打造成集旅游观光,餐饮美食,文化欣赏,运动健身一体的民宿型村庄。”吴祖军介绍。
今年5月份,在相关部门的协作下,蕰草塘村已经完成了《蕰草塘村山体游步道及村入口节点景观设计》建设规划图纸的初步设计。“现在就盼着能够有企业投入改造资金,按照我们的规划,尽早把各个项目打造好。”吴祖军坦言,尽管目前资金缺口仍很大,不过村民都非常有信心。
寺院沉淀 山村故事多
蕰草塘以季姓为主,黄、陈、胡等六姓先后入迁。据传,季氏村民以蕰草塘比邻西湖岭,因发瘟疫而迁徙,搬至五百米外的灵峰山下,蕰(瘟)草塘村名由此而来。村中老人口传,灵峰山顶的灵峰寺古时为大唐寺院,院内有近五百多名僧人。如今,寺口殿、中门、大三门,寺院建制依然有迹可循。早些年,村民建房,起地深处青砖密布,逶迤至山顶,为寺院存续佐证。也有老人相传,灵峰寺与杭州灵隐或有关联,村内有西湖岭、西湖亭、灵塘(以灵峰山而名)等古迹,不过都已经无从考究。
“水库前面这座叫和尚山,以前和尚都在这块地方晒洗衣物,翻过这座山,还有一口山塘,和尚会在那边晾粥。”在中山水库岸边,年过五旬的村民黄洪奎指着对岸的山林,饶有兴趣地转述他儿时的传说。“中山水库中一口千年古井,古井底下深藏着一鼎金钟,传说要十个亲兄弟才能举起。”黄洪奎略带惋惜地说道,因为十人当中有一个是妹夫,最终致使金钟深埋于井底。
作者:余依萍 胡文标
编辑:小楼
在这里,信息触手可及,缘分一触即发。
我们期待见证自己,更期待您的围观喝彩。
因为有你,才有我们。
转载请注明来自海坡下载,本文标题:《义乌寺庙网站建设(义乌有个寺院旧址上的桃花源)》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