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流程优化(重塑中国物流格局的大棋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调整方案解读)

运输流程优化(重塑中国物流格局的大棋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调整方案解读)

admin 2025-10-24 信息披露 34 次浏览 0个评论

6月,新一批30个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公布,标志着《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调整方案》的持续落地。作为我国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升级的战略纲领,该方案继2月新增26个枢纽后再拓版图,以“动态调整、有进有退”原则构建更均衡的枢纽网络。从补短板到强协同,从聚资源到促升级,这盘“大棋”不仅重塑物流运行格局,更成为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支撑区域协调发展、衔接全球供应链的关键抓手。

重塑中国物流格局的大棋:《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调整方案》解读

一、导读:《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调整方案》

2025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调整方案》,按照“结合实际、动态调整、有进有退”的原则,新增廊坊商贸服务型、常州生产服务型等26个国家物流枢纽,对部分国家物流枢纽规划布局进行优化调整,并就高质量推进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提出4方面要求,包括:

● 系统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和功能提升

● 完善国家物流枢纽集疏运体系

● 健全国家物流枢纽间的合作机制

● 探索“产业集群+物流枢纽”协同发展模式

二、为什么要对物流枢纽布局进行优化调整

《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调整方案》是继2018年《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后,对我国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又一次系统性升级。本次调整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协调战略、全球供应链重构等多重现实需求,核心动因可从以下六个维度剖析:

1.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破解经济运行效率瓶颈

物流成本占GDP比重是衡量经济运行效率的关键指标。202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为14.8%,面对物流降本压力,区域间流通效率差异成为突破点。本次调整通过新增26个枢纽(近60%位于中西部),构建“四横五纵、两沿十廊”物流大通道网络,通过空间重构缩短运输半径、优化干支衔接,从网络结构上破解物流成本高效率低的难题。

2.支撑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塑经济地理格局

我国东中西部物流基础设施差距显著:东部地区A级物流企业数量明显多于中西部。本次调整提升中西部枢纽占比,重点补强出疆入藏、沿江沿海沿边等通道短板。这一布局不仅强化西安、成都等国际门户枢纽的辐射能力,更推动中西部物流基础设施发展,逐步缩小与东部差距。

3.服务产业升级需求,培育枢纽经济新动能

当前我国制造业物流成本占比居高不下。调整方案提高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枢纽比重,推动物流与产业深度融合。“产业集群+物流枢纽”模式通过重构物流网络优化生产关系,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

4.应对全球供应链重构,强化国际物流通道建设

逆全球化趋势下,我国国际物流通道面临“卡脖子”风险。本次调整新增昆明、南宁等沿边枢纽,推动乌鲁木齐、南宁等节点与“一带一路”国家实现单证互认。这一布局旨在分散通道风险,形成“东联日韩、西接中亚、南通东盟、北达俄蒙”的多元化国际物流格局。

5.落实双碳战略,推动物流绿色低碳转型

物流行业碳排放占全国总量的14.6%,其中公路运输占比超70%。调整方案对新增枢纽提出硬性环保指标,推动行业低碳转型。

6.技术赋能与机制创新,提升物流现代化水平

传统物流存在“信息孤岛”“数据烟囱”等痛点,物流数据开放率不足30%。本次调整推进枢纽智慧化升级,启动物流数据开放互联试点,在16个城市打通海关、港口、铁路等多域数据,依托多元化主体探索多式联运数据市场化开放互联模式。

三、调整后的物流枢纽将如何发挥作用?

国家物流枢纽的优化调整,除促进资源要素整合外,还将发挥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在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赋能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搭台子、组班子,打造经济势能

物流枢纽通过“搭台子”完善物流骨架、“组班子”整合资源,提升要素聚集度,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聚势赋能。

(1)搭台子:完善物流骨架

“干线+网络”式物流运行格局是现代化国家物流体系的硬件基础,基于实际的枢纽布局调整,能更有效支撑现代物流业发展和降本增效。

(2)组班子:加速资源整合

当前部分物流枢纽设施存在功能交叉、定位不清、能力重复、实际运行效率及成本控制等指标较差的问题。通过顶层定位优化布局,可引导物流要素合理配置,提高投入产出水平。

(3)提高要素聚集度,打造经济势能

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加强包括物流要素在内的经济要素集聚与融合创新。优化枢纽布局是在更大规模、更高层次上聚集物流资源,形成全国性物流规模经济的需要,也是推动物流与经济要素协同集聚、促进枢纽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2.吸流量、降成本,赋能区域发展

物流枢纽以集聚效应吸流量、促产业升级,靠模式创新降成本、提效率,通过软硬双重赋能为区域发展注入动力。

(1)吸流量:依托枢纽加速产业集聚和升级

国家物流枢纽的优化调整将发挥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通过建设现代化产业园区和共享生产设施形成产业集群;打造智能物流园区和多式联运枢纽提升运输效率;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数字转型、智能升级,通过智能化管理、共享经济模式和政策支持,优化资源配置,减少闲置,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2)降成本:模式创新降本增效

在规模效应基础上,通过集约化管理、多式联运“一单制”、数智化管理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第一,规模效应降低边际成本,通过集中仓储、运输资源减少重复投入;

第二,多式联运减少中转损耗,“一单制”电子提单系统缩短通关时间;

第三,数字化赋能效率提升,智能调度系统可降低车辆空驶率超过10个百分点。

(3)软硬双重赋能,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物流枢纽作为区域核心节点,吸引制造、商贸、金融等企业集聚形成“枢纽经济”,提升综合竞争力和规模效应。通过“硬件设施+数字新基建”模式辐射区域产业,赋能产业链供应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四、物流枢纽还有哪些短板?

我国物流枢纽当前存在关键短板制约效能提升:一方面是枢纽间“连而不畅”,另一方面是数智化赋能不足。这些短板需针对性破解,以推动枢纽高质量发展,增强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短板1:枢纽间“连而不畅”,衔接效能待突破

当前物流枢纽在硬件衔接和数据协同上仍有明显梗阻,区域差异显著:

硬件衔接存在断点:全国港口型枢纽因地理条件差异,进港铁路平均覆盖率差距较大;部分陆港型枢纽与公路港距离超5公里,“最后一公里”转运成本占比高。

中转效率差距明显:国内多式联运因设施标准不统一,货物平均中转衔接时间约8小时,较国际先进枢纽(4小时内)差距显著;部分枢纽因操作流程差异,集装箱中转损耗率超3%。

数据协同壁垒突出:全国跨枢纽信息共享平台覆盖率较低,铁路、公路、港口等跨部门数据互通率仅约30%,导致多式联运“一单制”落地率较低。

【改善措施】

加强硬件衔接:推动重点港口型、陆港型枢纽提升铁路专用线覆盖率,推进“港站场园”一体化建设,缩小区域差距。

打通数据壁垒:推进物流数据开放互联试点,打通海关、铁路等跨部门数据接口,实现重点枢纽间数据互通。

短板2:数智化赋能不足,技术渗透滞后于发展需求

随着枢纽集聚效应与规模效应凸显,传统人工主导的作业调度模式成为效率提升瓶颈,数智化建设存在“装备迭代慢、数据不通畅、应用层级浅”三大短板:

智能装备覆盖率低且区域失衡:国家物流枢纽中自动化立体仓覆盖率约32%,重点枢纽智能分拣系统覆盖率约18%,中小型枢纽人工分拣占比仍较高,作业效率低下。中西部枢纽智能设备普及率整体低于东部地区。

数据壁垒制约协同效能:海关、铁路、港口等跨部门数据不通畅,物流信息共享水平低,多式联运“一单制”落地难,协同程度低,推高物流成本、降低效率。

先进数字技术应用不足:多数枢纽数智化仍停留在基础货物追踪层面,数字孪生、智能调度、大数据预测等先进技术应用场景有限,制约物流管理水平,限制“数字枢纽+产业互联网”生态形成和规模效应发挥。

【改善措施】

提升智能装备覆盖率:结合区域实际推进智能装备覆盖,提高装备与现有流程的适配性,推动自动化装卸、分拣设备与仓储管理系统深度融合。

突破数据贯通障碍:推动建立统一的数据分类和编码标准,协调相关部门开放基础数据接口,形成“核心数据互通、敏感数据授权使用”的共享机制,推进通关、运输等关键信息电子化互认和“一单制”落实。

拓展数智技术应用场景:从产业需求出发,推动数智技术从基础追踪向全链条协同延伸。例如,探索数智化仓库管理、运力预测调度,提升效率和应急能力;结合区域产业特色培育“数字枢纽+跨境电商”等细分场景,推动数字技术与产业供应链深度融合;在供应链密集枢纽试点“数字枢纽+生产企业”协同方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与韧性。

《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调整方案》的落地,推动着物流枢纽运行发展走向精耕细作,以经济发展实际需求为原则进行灵活优化调整。随着这盘大棋落子见效,一张覆盖全国、联通全球的现代物流网络将加速成型,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支撑,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转载请注明来自海坡下载,本文标题:《运输流程优化(重塑中国物流格局的大棋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调整方案解读)》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4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