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医疗圈有个明显变化,湖南、河南、山东不少地方都启动了医务人员队伍调整。这可不是简单的“减人”,而是一边精准清理冗余人员,一边给临床一线医护添福利、给政策。说白了就是让“干活的人得实惠,混岗的人被调整”,最终让患者看病更方便。今天用大白话把这事讲透,不管是医护还是普通人,都能看明白这轮调整的门道。
先弄明白:好好的,为啥要调整?
核心就一个:解决医疗系统“人岗错配”的老问题。咱们平时去医院能感觉到,临床医生、护士忙得脚不沾地,门诊看到中午不休息,手术连台做是常事,人手一直紧俏;但另一边,有些行政后勤岗位人浮于事,或者有些岗位上的人资质不达标,反而占着资源。
还有个关键问题是基层缺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里,能独当一面的全科医生很少,导致老百姓有点小病也得往大医院跑,既折腾人又浪费资源。国家卫健委的数据也能说明问题,我国医院行政后勤人员占比最高能到40%,远超欧美国家5%的水平,这钱和人力本来该用在看病上的。所以这次调整,本质是“挤水分、补短板”,让资源真正流向临床。
重点优化这5类人,不是“一刀切”
这次调整有明确的方向,不是瞎折腾,主要针对这几类人,而且办法很灵活:
第一类是没正规手续的编外冗余人员。比如医院之前为了应付扩建、临时开窗口招的导医、药房临时工,任务结束了还占着岗;还有些窗口岗位临聘人员太多,人多事少。河南封丘县一家医院就清退了200名这类人员,但不是全赶走,表现好、有资质的能通过公开招聘转正式岗。
第二类是资质和学历不达标者。现在对医护的专业要求越来越严,安徽、贵州都明确了,县级医院45岁以下的医生没本科学历,得限期补上,不然就得调岗。村医要求更具体,2025年得有60%是执业(助理)医师,没证的要么考下来,要么不能独立看病,山东济宁每两年考一次,不过关直接辞退。
第三类是考核不合格或有违规记录的人。不管编内编外,都看真本事和职业操守。要是业务能力差、患者满意度低,连续考核不过关就会被调整;更严重的是违规,比如涉及医保骗保、过度诊疗的,直接清退。今年江西、湖南就清退了一批违规执业的人,就是要“优者上、庸者下”。
第四类是占着编制不干活的人。有些医务人员拿着编制,却长期脱岗在外兼职,或者无故缺勤,导致临床缺人却用不上编制。湖南、江西已经开始查这个,限期不返岗的直接开除,把编制腾给真正看病的人。
第五类是行政后勤冗余人员。现在推行“541薪酬分配制”,医生拿工资总额的50%,护士占40%,行政后勤只能占10%,这就逼着医院精简行政岗。上海有家医院30%的行政人员调了岗,有的院长秘书都转到了导诊台,把人力成本省下来投给临床。
临床岗的利好:钱变多,路更宽
清理冗余的同时,临床岗的福利也跟着落地了,都是实打实的好处:
首先是工资真的涨了。2025年公立医院基本工资普调,平均涨幅5%左右。低年资医生每月能多拿300元,高级职称能涨1000元,而且从2024年7月就开始补,不少医院已经发到位了。初级职称医生基本工资从之前的4000-6000元涨到了5000-8000元,高级职称能到12000-20000元。
更关键的是收入更稳了。以前医护收入靠绩效,还和药品、检查收入挂钩,容易催生过度医疗。现在改了,固定薪酬占比要超60%,绩效只看医疗质量、服务效率和患者满意度。河南安阳已经实行“541”分配制,50%固定工资,40%看岗位考核,10%当奖励,不用再为“创收”发愁。
还有重点岗位有倾斜。儿科、麻醉、急诊这些没人愿意去的紧缺科室,待遇比同职称其他科室高10%-15%。浙江一家医院ICU医生每月光津贴就多拿5000元,偏远地区的基层医护,补贴最高能到基本工资的20%。编外的医护也有奔头,安徽用“编制周转池”盘活资源,不少优秀合同工已经转了正式编制。
普通人能得到啥好处?看病更方便了
这轮调整最终受益的还是咱们患者。三明医改的例子摆在那,当地优化人员结构后,8年省了124亿元药耗费用,医生收入涨了,患者满意度还提升了12%。
现在基层医院在补人,有资质的村医给补贴,还返聘有经验的老村医,以后小感冒、慢性病随访不用再跑大医院。大医院临床人手足了,医生不用被行政杂事绊住,能多坐诊、多做手术,挂号难、等手术久的问题会慢慢缓解。而且绩效和“创收”脱钩,医生开药、开检查更合理,咱们看病也更放心。
当然得提醒一句,这轮调整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同地方进度不一样,比如薪资调整还得等地方财政落实。但大方向很明确: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让干活的人得应有的回报。
你去医院有没有感觉到医护服务的变化?身边的医护朋友说过收入或岗位的变化吗?对于医院“优化人员、倾斜临床”的做法,你觉得还需要在哪方面改进?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转载请注明来自海坡下载,本文标题:《落实人员优化(多地医院调人了这几类人要优化)》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