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招的优化(店招变色记免职不是终点)

店招的优化(店招变色记免职不是终点)

admin 2025-10-21 社会资讯 32 次浏览 0个评论

  近日,河北三河市“广告牌匾禁用红蓝黑底色”事件在网上掀起舆论风波,引发社会关注。目前事情已有进展:4月14日,中国广告协会公开表示,城市店招管理应该遵循市场规律;4月15日,廊坊市联合调查组发布通报指出,媒体反映的主要问题基本属实,并已对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免职处理,且责成三河市委、市政府全面整改。

店招变色记:免职不是终点,治理才是关键

图源:廊坊市人民政府官网

  好端端的店铺招牌悬挂在那里,难道碍着谁了?2025年4月初,多名河北IP网友在网络上反映,三河市城管部门要求当地商户对红底门头牌匾统一更换颜色,致使众多商家不得不更换招牌,蜜雪冰城等知名连锁品牌也未能幸免。这么荒唐的事,不是突然发生的,据一些新闻媒体报道,从2024年7月开始,三河市区“公共卫生间”、“人民公园”等门头就陆续由原来的红色改为绿色,三河市中医院“门诊”“急诊”等标识牌也由原先的红色变为白色。

店招变色记:免职不是终点,治理才是关键

  4月11日,三河市燕郊镇央美大街央美大街沿街部分沿街店面的绿底招牌。4月15日,澎湃新闻探访时发现不少招牌被拆除。 图源:彭湃新闻

  三河市的“禁色令”,表面上看是一次市容整治行动,实则是以“市容管理”之名,行“审美管制”之实,暴露出的是一些地方、一些部门脱离实际、漠视民意的权力任性。

  从依法行政角度来看,“禁色令”事件的行政决策过程存在诸多不妥之处。城市招牌涉及商业品牌、文化传统、消费者认知等诸多方面,本应通过严谨的市场调研、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全面评估政策可能产生的影响,这样才是科学决策应该有的过程。这么浅显的道理大家都应该懂得,但三河市的相关部门显然未进行充分调研与论证,整个过程也缺乏商家和社会公众的有效参与,仅凭口头通知就强制要求商户更换招牌颜色,更像是少部分人仅凭主观意愿的“拍脑袋”决策。行政胡乱作为,侵害了群众利益,也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出于城市规划建设需要,对城市店招进行必要的规划管理,商家和群众普遍是能够理解和支持的。然而,如果把管理范围延伸细致到招牌的颜色、字体等,则属于过度干预了。一方面,超出必要范畴的行政管控,必定会招致商家怨言和群众不满。另一方面,也容易削弱街区的个性活力,背离让城市更美的初衷。

  从优化营商环境角度来看,营商环境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生机,是一个城市最闪亮的招牌。此次三河市“禁色令”,虽然更换的只是店铺的招牌颜色,但深层次上砸的是一个地方多年来苦心经营起来的营商环境“金字招牌”。当前全国各地都在优化营商环境,一段时间以来三河市“禁色令”让商家抱怨,让群众反感,网上质疑声一片,却迟迟不见三河市官方正式的公开回应或改进,暴露出的是典型的官僚做派和权力的傲慢。

  我们讲优化营商环境,不是开个宣誓大会、做个招商承诺这么简单,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将“尊重规律、敬畏市场、服务企业”的理念融入治理基因,真正从“管理思维”向“服务思维”转变,并以法治作为保障,确保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这样才能让各类市场主体对当下和未来的发展有稳定的预期,才能安心投资、放心经营。

  一块招牌背后,是商家的生计、品牌的灵魂,更是城市的形象。当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上海南京路、成都春熙路等国内著名步行街,五彩斑斓的店铺招牌构成了城市靓丽的风景线和独具特色的店招文化,这些都是一个城市最吸引人的地方。目前国内也有很多地方在提升城市规划和管理水平、优化城市形象方面作了探索和尝试,比如《北京市户外广告设施、牌匾标识和标语宣传品设置管理条例》《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均提及要为经营者自主设计牌匾标识提供创意空间,避免样式、色彩、字体等同质化。

  个别地方的城市管理者与其操心店铺招牌颜色,不妨俯下身子多听听群众的心声,把功夫下在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在优化营商环境上,以更加科学、合理、人性化的方式推动城市的发展与进步,打造更有烟火气的魅力城市。

  (文/青梅煮酒)

  免责声明

  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片、视频、音频、文字等)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客观理性分享观点,无不良引导,请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转载请注明来自海坡下载,本文标题:《店招的优化(店招变色记免职不是终点)》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