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瓮安县中坪镇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坚持把烤烟产业作为富民强镇的“黄金产业”,通过党建引领、科技赋能、机制创新三位一体发展路径,持续完善现代烟草农业体系,巩固产业优势地位,全方位助力产业振兴。
据了解,2024年中坪镇全镇烤烟种植面积6300亩,完成收购1.58万担79.43万公斤、完成率102%,收购工作同时取得了“三个第一”(上等烟比例第一、进度第一、均价第一)的好成绩。
党建引领聚合力,构建“三级联动”责任体系
党政统筹强保障。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烤烟产业工作专班,通过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和包村领导具体抓、村支“两委”及业务人员直接抓的模式压紧压实工作责任,从基础设施配套、金融服务支持等方面助力烤烟产业高质量发展。以烟草高标准示范点建设为引领,突出资源整合、政企协同、形成合力,推进传统烟草农业向现代高效烟草农业转变。全镇共打造高标准示范点州级1个、县级4个,示范面积超1500亩;党委政府解决烤烟产业土地流转、设施配套等难题80余项。
支部领航促发展。坚持把支部建在产业上,组建1个烤烟产业党小组,实行“党小组+合作社+烟农”模式,打造“红色烟田”示范片区5个,形成了烤烟种植向集中成片、优质产区发展的态势。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将40余名种烟能手培养成党员,6名党员培养成技术骨干,带动448户农户、100余户脱贫群众发展烤烟产业,实现增收致富。
党员示范树标杆。积极开展“党员责任田”创建活动,设立党员示范岗6个,划定党员责任区6处,示范带动效应提升40%。组建“党员专家工作站+土专家+田秀才”三级服务团队,指导烟农开展移栽、覆膜、施肥、打药等精细化田间管理,开展“田间课堂”28期,培训500余人次。
科技赋能提质效,打造“现代烟田”创新模式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烟区路网、水网、电网、管网、烟房网“五网”提升工程,新建产业道路30余公里,改造生物质烤房100余间,烟田机械化作业率达90%。大力推进烟叶生产方式转型升级,积极引进山地实用机械,推进翻犁、起垄、移栽、施肥、病虫害防治全程全面机械化作业,不断提升烟叶种植的精细化水平,在实现稳固烟叶的基础上促进烤烟降本增效提质。
精细做好烟田管理。坚持科学化育苗,创新苗盘清洗消毒、苗棚周围蚜虫防治、苗期病害重点防控等措施,推行漂浮育苗、水肥一体化调控等技术,烟苗存活率提升3个百分点。坚持“三早一优”(早移栽、早打顶、早烘烤、优化烘烤工艺)原则,实行“五统一分”管理模式(即统一供苗、技术、保险、收购、品牌,分户管理),分类施策优化烟叶结构,配套节令控制措施,在确保“栽足、栽实、栽好”的同时提高了烟株的成活率及田间整齐度。
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实施“沃土工程”,统一精准、定量、均衡的水肥供应,创新“烟粮轮作+绿肥还田”生态种植模式,推行农家肥堆制技术提升有机肥用量,化肥农药使用量同比下降25%,烟叶品质显著提升,上等烟比例达86.26%。积极推广使用生物质颗粒燃料取代煤炭进行烘烤,坚持“下部叶适时早收,中部叶成熟稳收,上部叶充分成熟采收”的原则,落实“十个稳温点”烘烤工艺,做到“烘烤指导到炉”,提升烟叶烘烤质量,烤烟均价达18.26/斤,高出全县均价0.53元。
机制创新破难题,激活"全链发展"内生动力
抓实烟区布局。严格按照先烟地后烟农、先品种后烟农、先承诺后合同的组织方式落实烟地、组织烟农、配套物资,形成相对集中连片的“点网状”烟区布局,降低管理难度,提高技术到位率。积极通过召开“院坝会、炉膛会”的方式,逐户宣传烤烟种植规划和政策,有力确保了在2024年底前全面完成烟地冬前深翻,炕土越冬工作。
强化联农带农。构建“烟叶站+合作社+种植户”产业联合体,在耕、种、管、收等环节做到配套统一,进一步提升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创新实行星级烟农评价机制,覆盖种植基础、生产过程等7个方面,通过直接与合同面积挂钩,逐步培育出一支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职业化烟农队伍,不断优化烟农结构,提高烟叶生产水平。
拓展多元增收。积极打造“烟+N”复合经营体系,因地制宜发展烟田套种红薯、紫薯等品种300余亩,亩均增收1500元。加强金融与政策保险扶持,联合农信社、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为烟农办理低息贷款500余万元。融合茶叶、烤烟、精品水果等产业积极开发“产业+”农旅融合模式,建设艾州村乡村产业园,预计投入使用后可综合实现旅游收入10万元以上。
通讯员 赵婧 孔令高
编辑 高荣华
二审 卢泰铭
三审 张发扬
转载请注明来自海坡下载,本文标题:《优化烟叶结构(瓮安县中坪镇三位一体聚力现代烟草新质建设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