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网络亚文化作为一种自媒体时代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念、精神理念和思维方式,在社会文化结构整体的修补机制、生产社会文化符号资源、提升社会主流文化创新活力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价值导向作用。青年亚文化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衍生品。网络流行语文化、饭圈文化等都是青年群体与社会主流文化的脱嵌,而展示出青年群体渴望摆脱社会主流文化束缚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也反映了青年群体对现实社会生活的不满,同时青年网络亚文化蕴含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必然反过来影响浸染青年价值观的养成,因此,必须重视网络亚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的脱嵌问题,特别是脱嵌的元素与结构,这也是实现青年网络亚文化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赋魅共生的本质性问题。
一、青年网络亚文化祛魅社会主流文化的表征与因素分析
青年网络亚文化祛魅社会主流文化既源于青年网络亚文化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抵抗,实质上作为文化呈现方式,青年网络亚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必然有着某种程度的契合性。也源于社会主流文化对青年网络亚文化的收编与隔离。青年网络亚文化是青年群体在网络空间对现实社会生活的逃避,逃避社会主流文化与社会权威精英对青年群体的束缚与樊篱,青年网络亚文化所蕴含的价值取向与生活态度必然对社会主流文化具有祛魅和消弭价值的功能。
1、“胎生抵抗的内在特质”是青年网络亚文化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初次回应。青年网络亚文化是属于亚文化范畴的一种边缘性文化,必然具备与其他类型亚文化反抗社会主流文化传统权威的同一性特征,这种“抵抗”改善了青年群体缺少话语表达机会的不利状况,扩大了社会影响力,强化了社会主流文化对青年网络亚文化“抵抗性”功能的认同。比如,当今政府管理部门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整治整治的“饭圈文化”,“饭圈文化”的生成、酝酿、发酵、扩散都是以网络技术为载体的,饭圈文化之所以能迅速生成并对青年群体产生巨大影响,就是依赖于网络技术传播的敏捷性、便捷性与普及性。而饭圈文化所宣扬的网络暴力、非理性消费,与社会主流文化所倡导的文明上网、理性消费观念相对立冲突。此外,青年网络亚文化实际上是青年群体的群体性价值共识、价值认同和思想观念在网络空间的延伸与展现,青年群体乐于冒险、追求新奇,渴求接触新生事物,然而却常常遭到社会主流文化与社会权威的束缚与约束,青年网络亚文化通常被父辈们视为“不学无术”的代名词,甚至被认为是洪水猛兽,比如,早前很多从事淘宝和职业电竞的创业青年被家长认为是不务正业,没有社会未来和发展前途,这实际上显示出青年群体就业观念、价值理念、生活态度、思维方式与社会主流文化的格格不入。当然社会主流文化对青年网络亚文化的敌视态度并非是凭空产生的,渴望摆脱社会主流文化对青年个性发展的束缚,当然部分青年网络亚文化类型给青年群体带来精神萎靡、灰心失望、消费攀比、泛娱乐化等诸多负面影响。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社会主流文化与青年文化的互不妥协,既是强权的父辈与叛逆的子辈之间的对抗,青年网络亚文化的“胎生抵抗的特质”必然导致了其对社会主流文化的祛魅,不断消弭社会主流文化的传统性与权威性。
2、“排斥对外传播的特性”是青年网络亚文化对社会主流文化隔离的内在必然性映射。与社会主流文化要求覆盖面广相对应,青年网络亚文化更像是青年群体用来隔绝外部人员与社会压力的“安全小屋”,尽管青年群体也渴望得到社会上其他社会阶层的认同和支持,但青年个性张扬、追求新颖,自我中心主义意识凸出,渴望突出自我、宣扬自我。行为上表现为自由主义,自私自利、任性内敛、缺乏集体主义合作精神,各种青年亚文化群体都有自己的崇拜偶像和迷恋中心,甚至痴迷、狂热,缺乏理性主义,甚至由于部分青年心智不成熟、不健康的人格和心理,通常以怀疑、批判、歧视叛逆的态度反抗社会主流文化的束缚。行为表现不符合社会主流文化的要求,反对制度文化规则,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甚至部分青年网络亚文化蕴含一些古怪、偏激的行为,却又抗拒其他群体的接触以彰显自己的独特性和文化特色。青年网络亚文化经历了从全虚拟二维符号到半虚拟三维符号的转变,即从“游戏”、“表情包”等到“抖音热曲”“手势舞”等的转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青年网络亚文化走进了现实世界,实现了与社会主流文化的融合与认同,它仍然只是对现实世界的部分认同。与此同时,社会主流文化已经逐步实现了充盈网络空间,当然仍以新闻播放、官方微博进行传播的传统新闻渠道并未赢得青年网民的青睐,其传播形式与传播渠道过于固定化,与青年群体追求个性自由发展、反叛传统权威主义的精神状态格格不入,这必然导致了青年网络亚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的隔离。此外,青年网络亚文化的强虚拟性特征与主流文化直指的现实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冲突,也成为二者相隔离的重要因素。
3、“抵抗性和泛娱乐化特征”青年网络亚文化具有祛魅社会主流文化的内在因素。青年亚文化通过抵抗与泛娱乐化趋势消耗社会主流文化的能量。青年网络亚文化在外在表征表现为行为情感宣泄,其实质就是追求文化体验的刺激感,弥补在社会激烈竞争中的社会焦虑与情感缺失,让青年群体通过短暂、肤浅的刺激获得对抗性快感。泛娱乐化的价值取向是网络亚文化宣泄的主要窗口,与人类社会原始的娱乐本质产生异化与偏离,无视娱乐文化的道德底线,超越纯碎的精神需求而转化成对娱乐特殊价值的盲从与推崇,过度沉浸在娱乐的放松与愉悦中,在娱乐中迷失方向、丧失自主权,甚至现实社会中的公众议题都能成为其戏耍对象的一种娱乐泛滥现象。第一,青年网络亚文化的新颖性和娱乐性逼迫社会主流文化与时俱进。面对青年网络亚文化对自己地位的冲击和挑战,社会主流文化只能不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丰富自身内涵,创新传播形式,增强自身包容性,使自己在文化博弈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弗洛姆认为:“现代社会在两个方面同时深刻影响了人的全面发展,它使人越来越独立自主,富有批判性与质疑精神,同时又使他越来越孤立、孤独、恐惧。”第二,青年网络亚文化影响青年群体价值观的形成。全球化不仅是经济的全球化,也带来了思想和文化的激烈碰撞与交融。良莠不齐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给青年群体造成了思想困惑与价值选择困境,青年群体作为网络空间最活跃的主体,加上判断力还比较薄弱,很容易受到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蚀,进而扭曲青年群体的理想信仰,中断健康成长进程,同时也会强化青年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抵抗态度,强化了青年网络亚文化祛魅社会主流文化的效果。
二、青年网络亚文化赋魅社会主流文化的表征与互动
基于自身边缘化和生存的需要,青年网络亚文化在竭力维护自身反抗性特征的同时又希翼被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包容收编,使得其抵抗具有较强的弹性特征。而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决定了主流意识形态必须俘获他们,也就意味着主流文化与青年网络亚文化必须达成某种默契,使二者可以发挥“1+1>2”的作用,想要形成合力,就要从关键主体,青年群体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入手,因为这是最根本的动力因子。西方学界关于青年亚文化的研究成果对辩证审视青年亚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的关联性具有特定的理论借鉴意义,“如果我们将要建立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我们需要构建一种社会主义文化,其中包括各种现存进步和积极的亚文化。这种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反抗消极、保守的传统文化,与反动和倒退的文化势不两立”。当前中国社会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必须尽快构建以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为主导的价值观念体系,必须在全社会不断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疏导青年网络亚文化导致的各种文化冲突,积极挖掘青年网络亚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优秀元素,实现青年网络亚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赋魅共生,实现整个社会价值观和民众精神面貌的全面提升。
必须以辩证思维全面审视青年网络亚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冲突。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和其他文化的冲突中曲折发展的。辩证唯物史观认为,矛盾是推动事物不断发展的基本动力,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就是社会群体价值不断选择变迁的过程,价值冲突即是现实社会现行社会价值观念的挑战,另一方面,也是现行社会价值观不断实现创新发展的历史机遇。如果青年群体在社会急剧发展过程中没有经历价值冲突与价值迷惘,就不会生成价值观养成的意愿与动力,青年群体价值观的养成实际上是社会发展变迁的缩影。青年网络亚文化开始发展的第一个标志性节点是中国社会进入改革开放的特殊历史时期,西方文化中的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的引入提供了包容青年亚文化发展的空间。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后,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核心的社会主流文化的全面复苏,必然带领青年亚文化特别是青年网络亚文化走向规范化和系统化。青年网络亚文化开始自动修正自身的抵抗性与边缘性,并慢慢向社会主流文化靠近,例如对娘炮文化的调侃和抵制、对红色电影文化的支持、对奥运健儿的关注等等。网络时代到来以后,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成本降低,如何有效捍卫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成为一个难题。尽管政府部门以及相关管理加强官方网站的运营,提高社会主流文化宣传的覆盖面与趣味性、新颖性,但这并没有很好地抓住青年群体的思想需求,青年群体面对严肃和生硬的主流意识形态会自动远离。因此贴合青年群体思想实际状况,将社会主流文化与青年网络亚文化进行融合共生,增强社会主流文化的趣味性是一个可行的重要方向。由此可见,社会主流文化嵌入青年网络亚文化能够使青年亚文化获得更持久、更强劲的生命力,并反过来促进自身的传播。青年网络亚文化蕴含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个体价值选择的多样性与社会要求的统一性以及以及此岸肉体价值和彼岸精神价值的矛盾冲突,才能够导致青年群体接受社会主流文化的直接动力。与任何一种文化类型一样,青年网络亚文化的影响并非都是负面因素,它既有追求新生事物、渴望创新等值的肯定的元素,也承载着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对青年网络亚文化不要一棍子打死,要引导青年把求知、求乐、求真、求美、求善很好地结合起来,逐步提升自身的欣赏、鉴别和批判能力,从而使青年群体埋藏在内心的苦闷与挫折、追求与迷惘、道德与金钱的矛盾冲突得到缓和。因此,要引导青年全体学会“游泳”,让他们发挥能动性、独立游到社会主流文化的的彼岸而不至于淹没于青年网络亚文化的汪洋大海。
在青年网络亚文化赋魅社会主流文化的回归过程中,社会主流文化必须立足于青年群体的实际需求,以亲和力的态度开展交流对话,并获得青年群体的集体认同与文化认同。既要致力于促进青年个体理想奋斗精神的培育,又要致力于青年群体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心理整合与心理适应,促使青年群体增强抵抗社会挫折与社会竞争的心理抗压能力,引导青年群体尽快生成合乎社会主流文化所倡导的新的审美文化经验模式,也即马尔库塞和李泽厚所反复倡导的“审美的新感性”,从而促使青年养成参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践的的共同文化心理基础。可以借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育文化元素,并根据青年网络亚文化的发展状况与实际需求,并吸收其他国家民族的多元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优秀元素,形成社会主流价值观培育的合力,从而实现青年群体的“个性”与主流社会的“共性”在审美文化上的共鸣,并以此为时代发展契机,全面推动青年网络亚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的有机整合与赋魅共生。青年网络亚文化是青年群体在社会转型中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应激性适应,实际上并不是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抵触情绪,抵抗的是社会主流文化的宣传方式。在青年群体看来,社会主流文化的命令性色彩的话语方式意味着对青年个体意识要求的指令性要求,而网络信息时代的青年所渴望的,能在价值多元化和价值选择多样性的时代背景下,实现青年群体主体意识合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充分表达与文化适应。
要构建实现社会主流文化与青年网络亚文化赋魅共生的机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说明,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社会阶层不断分化,不同文化冲突更加频繁,更加需要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整合。任何一个社会都是复杂繁荣社会有机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现实,都蕴含着不同社会层次和文化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但社会主流文化层面的价值观是惟一的,反映了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阶层的经济利益诉求,并具有主导性的地位,统领和规制着其他社会亚文化。被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的马斯洛曾有针对性地提出人本主义价值观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价值观必须具有人类的性质,必须反映人的主体意识。他呼吁社会和教育部门应该具有高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引导青年群体树立一个健全整体的社会价值观念,在年轻人的心灵中唤醒人类共同的价值感,使他们成为自我实现的人和世界公民。当代中国青年处于急剧社会变革的网络信息化时代,其社会心灵必然受到社会变革的洗礼与涤荡,尽管青年网络亚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存在着祛魅与赋魅互动,但也是有着共同的精神观念追求,随着青年网络亚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青年网络亚文化的一些观念和内容逐渐被社会主流文化有选择的接受与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顺应网络信息时代的潮流,努力构建符合网络信息时代的社会主流文化,这个社会主流文化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主导的,融合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所有层面的价值观的文化综合体系,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求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需求,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提供文化服务与精神引领。
三、社会主流文化与青年网络亚文化的赋魅共生
伟大的时代把历史重担与社会责任终将交于新时代青年群体,社会主流文化对青年网络亚文化的渗透与疏导是人类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必然性选择。为此,要以包容开放的态度积极引导社会主流文化对青年网络亚文化的赋魅,祛除青年网络亚文化的不良元素,实现青年网络亚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的赋魅共生。
1、要消除社会主流文化嵌入青年网络亚文化的阻力。在中国现实社会生活的背景下,青年网络文化的价值取向显现出的躺平与奋斗、落后与先进等并存的复杂态势,必然会弱化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导引作用。西方社会多年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垄断地位大肆宣传“普世价值观”,反过来又以“普世价值”维护其文化霸权主义,“普世价值观”宣称民主自由的幌子导致部分青年群体陷入思想困惑与精神迷茫,也必然显示在青年网络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交锋与冲突中,各种西方异质性文化的横流传播,为社会主流文化嵌入青年网络亚文化筑起了樊篱。由此,部分青年群体在多元文化冲突、娱乐性文化横流、各种虚无主义价值观大肆传播的网络空间中发生了价值观上的困惑,甚至部分青年群体盲目接受西方社会思潮的娱乐主义、金钱主义、奢靡主义,一些青年群体逐渐丧失了社会主义理想信仰,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前途。多元价值观交错、鱼龙混杂的网络虚拟空间,像一双无形的手操控着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养成。另外,网络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和青年网民高等教育的缺失,使得青年群体极易受到西方社会思潮和拜金主义文化的蛊惑。要打破社会主流文化嵌入青年网络亚文化的樊篱,必须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社会主流文化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让社会主流文化充盈网络空间,实现社会主流文化对青年网络亚文化的嵌入与赋魅。
2、确立包容性发展的思维路径将社会主流文化嵌入青年网络亚文化。要实现社会主流文化对青年网络亚文化的赋魅共生,确保青年网络亚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的有益补充,这是塑造青年三观和净化网络空间的双重有益路径。第一,获得青年群体对社会主流文化的高度认同。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文化教育等途径来实现,注意将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全方位培养青年群体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强化对青年心理结构和社会责任养成的教育引导,引导青年群体辩证认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负面事件,正确面对社会挫折与社会焦虑,积极疏导社会压力,使青年自觉接受主流文化的熏陶和洗礼。第二,创新社会主流文化的传播形式与途径。也就是说,不能再局限于过去那种中规中矩、空洞刻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教,必须契合现代网络社会的时代需求,采用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易于消化吸收的传播形式,实现社会主流文化传播方式的不断更新。比如,《那年那兔那些事》在青年群体中备受欢迎,它以动漫的形式、诙谐又满含泪点的语言风格展现了一幅从建党到新时代的恢宏图景,拉近了与青年群体思想需求之间的距离,使他们能够了解真正的奋斗历史,燃烧起他们的爱国热情和爱党热情。还有近两年热卖的舞台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依托优秀的舞蹈艺术表演展现出李侠夫妇勇于献身的爱国主义情怀,青年陶醉在优美舞姿中的同时,无形中会受到舞蹈演员情绪的感染,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勇于牺牲、敢于奉献的革命斗争精神。嵌入是要创新社会主流文化的传播形式,使马克思主义真正为青年一代的生活方式。
3、扬弃网络空间异质文化,拓展社会主流文化的包容度。亚文化、外来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共存于社会整体文化结构中,主流文化作为整体社会文化结构中的主体部分和核心要素,应当具有包容异己文化的能力,从而用青年群体易于接受的形式和风格来传播自己。首先,做好传统文化资源的继承创新,注意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契合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现代化的元素,比如诚信守诺、崇德尚礼、孝敬父母、坚守理想,对中华传统文化里脱离当代文明的部分应当加以甄别和抛弃,否则会使青年对传统文化产生强烈质疑与排斥感,进而抗拒对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精华元素的吸收,比如,几年前关于把“埋子救母”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内容,在网络上引起一阵关于传统文化是否已经过时的大讨论。显然去粗取精是政府部门弘扬与宣传优秀传统文化时必做的一个环节,必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性,这也是影响政府公信力和传统文化传播力的重要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根植在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成长起来的,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立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实践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需求,继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里的精华元素。一方面可以提升青年群体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认知,使其充分认识到到立德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熏陶其养成良好的品行;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优秀传统文化确立在青年群体精神世界中的主导性地位,进而促使青年群体走向立德修身的自觉。青年网络亚文化作为青年群体收编、创造的文化,本能的吸收借鉴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道德风尚,把青年群体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的时代新人。因此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就要加强青年群体的奋斗精神培育,一方面,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强化教学内容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内容的结合,使青年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并对青年教育工作者定期开展培训,提高他们融合传统文化的教学能力和德育渗透的自然性;另一方面,通过大力宣传,在全社会生成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良好氛围,为青年群体的理想信仰养成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提高青年一代的思想精神境界,强化社会主流文化的主导性地位。其次,在青年网络亚文化问题上要做到辩证分析引导。青年网络亚文化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既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因此,面对青年网络亚文化的大肆传播,我们不能持全面肯定的态度也不能持全面否定的态度,必须用辩证思维的眼光,而辨别青年网络亚文化的有利因素和有害因素,抵制有害因素的传播,鼓励和支持有利因素的传播和发展。也就是择取网络亚文化蕴含的有利于青年和社会发展的内容和形式加以运用,提升青年乃至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文化水平。最后,营造全社会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合理设计校园文化版块。青年网络亚文化既是青年群体的文化,也社会主流文化的有益补充。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其中,高校是青年群体的主要聚集地,应当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得天独厚的熏陶功能和砥砺教育功能,将思想文化教育渗透到青年学习与生活的全过程中,帮助他们获得对当代中国社会主流文化的认同,最终使他们树立奋斗精神,养成良好的行为模式。具体表现为:一方面,确保校园广播站、学校网站、校园等校园网络文化的正常运行,培育浓厚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感染在校的青年学生;另一方面,开设优秀的思想文化课程与美育课程,正强化青年群体的文化意识与文化自觉,最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实现青年网络亚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的赋魅共生。
4、通过规范化和法制化网络空间治理来提升青年网络亚文化的理性自觉。网络信息技术虽然便利了青年对信息的获取,但是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也干扰了青年群体对事物的正确认知,特别是对于缺乏社会阅历和政治判断力的青年群体来说,很容易被一些西方享乐文化所迷惑,进而产生错误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体现在青年网络亚文化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抵抗与隔离。要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青年网络亚文化的嵌入,必须强化网络空间治理,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盈网络空间,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立法部门应当加快完善互联网法制建设的步伐,尽快完善网络空间治理法律法制建设,让法律覆盖到网络空间的每一个角落,从而为青年网络亚文化的生产与社会主流文化的有序传播创造条件。同时政府应当推动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完善社会财富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确保让社会发展的成果普惠于每一个社会公众,确保政府公信力的权威性,保障青年网民的知情权与表达权,提升青年网民对政府的信任度,使青年网民在社会主流文化传播过程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此外,还要加强新媒体行业领域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强化网络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和底线意识,翔实、符合真理的网络信息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信任,从而摆脱“塔西佗陷阱。”这样,青年就会自觉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渗入到青年网络亚文化中,并反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创新,最终实现社会主流文化与网络亚文化的赋魅共生。
转载请注明来自海坡下载,本文标题:《滨州网站建设策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青年网络亚文化的策略)》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