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十一点,我刷到前同事老周发的那条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工牌被剪角的照片,配文只有三个字——“被毕业了”。53岁,21年工龄,上午还在给新人讲流程,下午HR就递来解除协议。
那一刻,我盯着屏幕,手指比脑子快,先点了保存,怕他自己删。
老周不是第一个。
我们组去年走了四个40+,理由清一色“组织扁平化”。
真扁平吗?
老板第二天就招了三个应届生,打包价不到老周年薪的一半。
数字冷冰冰,可我心里记得更清楚的是:去年双十一系统崩溃,是老周十分钟内把备用节点拼回去,救下几千万订单;年初客户临时改需求,他靠记了十五年的旧代码笔记,两小时搞定。
这些没人写进KPI,却写在公司还能发工资的每一天。
我偷偷去问HR闺蜜,她摊手:总部下了硬指标,35岁以上占比必须降到25%,不然管理层奖金全扣。
她补一句,“不是针对谁,系统筛年龄,一键批量。
”原来人到中年,升级的不是职级,是裁员优先级。
更难受的是后面的事。
老周把简历挂出去,猎头第一句话:期望薪资能不能砍半?
第二句:接受异地出差吗?
他回家跟老婆商量,老婆没哭,只说那台刚订的钢琴能退就退了吧。
女儿在旁边小声问,爸爸你不是说等我高考完一起去看海吗?
老周后来跟我说,那一刻他真想把自己也退掉。
可故事没完。
老周憋了三天,把这些年给公司写的应急预案、故障笔记、供应商清单全翻出来,删了公司logo,做成一份《大型活动保命手册》挂在闲鱼,标价99。原本只想赚点买菜钱,结果两周卖了一千多份,评论区全是要他开直播。
他突然意识到:不是经验不值钱,是前公司根本没打算为经验买单。
现在他早上送女儿上学,下午给几家小公司做远程顾问,按小时收费,收入反倒比上班多。
昨晚那条朋友圈他又更新:工牌可以剪,人剪不断。
我看着他,想起老板在年会上的口号:组织要年轻化。
可年轻不只写在脸上,更写在能不能把问题真的解决。
把老员工一刀切,省的是工资,丢的是避坑地图。
等那批便宜应届生把该踩的坑全踩一遍,公司会发现,省下的钱刚好够交学费。
所以别再问“35岁以后怎么办”。
答案老周已经试出来:把经验打包,自己定价。
市场不会辜负能解决问题的人,只有报表暂时眼瞎。
最后一句话送给还在熬夜改PPT的同龄人:工牌会生锈,本事不会。
早点把本事练成别人愿意付费的产品,比祈祷公司良心靠谱得多。
转载请注明来自海坡下载,本文标题:《被优化(优化老员工)》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